替代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规模大都很小、层级还很低,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远未形成
只要善于发现,新资源就在手边
在焦作市中心,“新东—焦作1898”文化休闲街区已见雏形,街区的背后,是矸石砖厂的废墟,废墟背后,是原焦东煤矿的副井井口遗址。当地人说,这里是焦作的“地层标本”。
原来,焦作是先建矿后立市,城市围绕煤矿形成,在开采近百年后,焦东矿最终在城市中央“寿终正寝”。起初,当地人在这里建起一座矸石砖厂,消化煤矿留下来的矸石山。那么大的矸石山,后来也被“吃”完了,砖厂被迫关闭。现在,这里被开发为集吃、住、娱为一体的商业中心。“依托煤建立的接续产业,最终还是被彻底与煤不沾边的产业替代,这才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终点。”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导张文忠说。
200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对于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要选择好产业转型方向,重点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传统资源枯竭了,并不代表无路可走。只要善于发现,新资源就在手边。江西武功山上的风已经随意吹了千万年,而今将要被萍乡人“捉住”,一个风电开发计划已经提上日程。云台山不仅有风景绝美的红岩峡,还有世界绝无仅有的地质岩层宝库,通过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和旅游开发,过去连焦作本地人都不见得知道的云台山,已经名扬四方,每年引来游客络绎不绝。在吉林,白山人已经不认可“资源枯竭型城市”这顶“帽子”了,因为他们发现:“这里有储量丰富、品种多样的矿泉水资源,这里有国内最丰富的硅藻土资源,这里还是全球人参的核心产区!”
除新开发的物质资源外,原有的“包袱”、“短板”也可能变成资源。厂矿关闭,大批职工下岗亟待就业,这原本是资源型城市普遍面对的“老大难”,但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趋势下,这又变成了优势。记者在萍乡贯胜鞋业的车间看到,几百名工人沿7条生产线紧密排开,切割、绣花、上底、缝边等工序环环相扣,公司负责人罗清水介绍,这座制鞋厂吸纳就业已达3000多人,规划项目完全建成后可达2.5万人。吉林省辽源市的东北袜业工业园经过4年的发展,已经直接和间接带动8000人就业。2009年年初该工业园又推出“大学生零投资创业计划”,凡培训合格的大学生,每人可获得10台袜机、免费厂房以及银行贷款担保。“我们想用5年时间吸引2000名大学生来园区创业,进而吸纳3万人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就业2万人。”东北袜业工业园董事长田中君说。此外,建立在高新科技之上的医药、文化产业等也在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不断涌现。
“应当清醒地看到,4年过去了,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替代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快慢不一、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链不长、产业层级较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远未形成。”彭会军说。即便在旅游业发展较快的焦作市,2009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仍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而吉林省辽源市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仍位居全省末尾,地方级财政收入排全省倒数第二。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