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挺过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按照洋人的说法,透过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作为国有经济的支柱,中央企业变危机为机遇,变煞冬为冬训,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然而,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中央企业能否打造新的竞争力,能否推动中国模式的崛起,依然任重道远。
最大赢家归央企
"国有企业是国家的脊梁,让你顶着你必须顶得起,寄予你的希望,你一定要能够实现,要努力成为巨星。"
交锋30年,中美终于坐到了一个对等的谈判桌上:一个是从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在危机中遭遇重创的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与美国的互动,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2009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打破"规矩",上任第一年内便风尘仆仆地来到中国。一年之内,这已是奥巴马与胡锦涛主席的第三次握手。第一次是在4月的伦敦G20峰会上。当时,金融危机仍在大规模蔓延。半年之后,世界经济逐步复苏,胡奥在APEC新加坡峰会上第二次见面。随后,奥巴马登门造访。中美高层的紧密互动,让人们更加清楚,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国拥有不可缺少的话语权。
的确,2009年,中国挺过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成为金融危机的最大赢家。作为国有经济的支柱,中央企业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然而,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中央企业能否打造新的竞争力,能否推动中国模式的崛起,依然任重道远。
静观全局
经历了一年的危机洗礼,中央企业显然更加沉得住气了。近半年来,央企敏锐地洞察世界经济的走势,占据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我们现在对世界经济复苏的预期不可过于乐观,我比较赞同两个字,那就是筑底。"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如此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对于中央企业来说,这句话掷地有声。作为中央企业监管机构的最高领导,李荣融一向非常有预见性。
早在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李荣融就提出,中央企业要高度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一年,国务院国资委在几次经济分析研判中已经预感到:世界经济可能会产生大的动荡,未来可能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随后的2008年,国务院国资委在4月、7月和11月连续召开三次重要会议,提出"过紧日子"、"准备过冬"、"现金为王"的应对措施,成为中央企业举足轻重的政策导向。时至今日,不少央企负责人和权威专家谈及这三次会议,依然感触良多,印象深刻。这一步棋,在危机来临的关键时刻保全了中央企业的实力。
2008年末,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世界陷入全球流动性恐慌。李荣融主任发表题为《挺直脊梁向前走,调整优化上水平》的讲话,为中央企业鼓舞士气,同时对2009年做出"最为困难"和"重大机遇"的前瞻性判断。
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及时决策,有国务院国资委的运筹帷幄,加上各中央企业应对措施得当,2009年中国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金融危机。而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步复苏,资本流动日趋活跃,世界格局面临重新洗牌。央企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把握机会?
未来形势并不乐观,全球经济复苏的道路将十分漫长,在较长时间内将面临中低速的增长环境。一些不利因素将影响经济持续好转。第一,各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第二,全球金融系统还未真正恢复;第三,实体经济目前仍很疲软。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分析,如果美国经济不能及时复苏,又找不到新的需求市场替代美国消费,那么亚洲的经济发展将在今后几年当中面临巨大压力。这一分析,对中国同样适用。
从国内看,尽管中央及时采取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效果已经初步显现,经济快速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经济增长偏重于政府投资动力。
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央投资1.18万亿元,其余2.82万亿元由地方财政、中央代发地方债、政策性贷款、企业债和中期票据、银行贷款组成。目前中央投资已基本到位,但地方配套资金跟进很困难,地方政府负债已达4万亿元,再发行债券难度很大,风险很大。
结构调整难度不小。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不仅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也出现了高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同时,存在"逆优化"现象。譬如,大中型钢厂亏、小钢厂赢利;大水泥吃不饱,小水泥过得好;有色金属、建材行业也存在类似情况。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