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友软件公司集团副总裁李友就集团企业如何赢在管理等问题接受《新智囊》杂志专访
中国经济近30年快速崛起,跻身经济大国之列,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而在中国走向经济强国时,决定性因素则是中国企业集团能否走强。
面对企业全球化整合大潮的挑战,中国已将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作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整体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国企业集团的生存环境骤然变得扑朔迷离。
特别值得中国企业集团关注的是,传统的封闭式企业集团管控模式,正在被基于协同的开放式管控模式所取代。
那么,面对新的宏观环境,中国集团企业如何以全新的视野参与市场竞争?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国集团企业如何通过变革实现完美转型?中国集团企业如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直面转型的成本,进行战略与战术的重新变革?面对国际化道路的曲折,如何迎接变革破浪前行?如何通过“向管理要效益”提高集团企业的管控水平?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用友软件公司集团副总裁李友。
信息化强企
《新智囊》:在当前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正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并希望以此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我们也注意到用友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文京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了“信息化强企”的主张,这个提法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另外,在“两化”融合中,您如何看待集团企业的作用?
李友: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滑的形势下,强企(业)胜于救企(业)。中国整体企业群体信息化发展虽不均匀但进步迅速、市场潜力巨大。根据资料显示,两年前中国企业信息化程度跟发达国家相比只及其10%左右,而目前经过发展已相当于其15%-20%。在国内信息化服务提供方面,国内厂商无论硬件产品、软件还是专业服务上都完全具备满足中国企业信息化工程的能力。
信息化与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装备现代化、自主研发(创新)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向世界级水平进步发展的四大进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中国企业和经济发展在信息时代可以抓取的。国家需要把“信息化强企”工程(属于企业投资拉动)作为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属于国家投资拉动)、“家电(及汽车)下乡”工程(属于居民消费拉动)后的第三个拉动内需的国家战略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全面普及应用,推进中国企业转型升级。
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点是集团企业信息化,在我看来,“两化”融合需要把握这样核心——工业化是目标,集团化是实现手段,信息化是支撑。只有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通过“两化”融合促进企业的转型和升级。
《新智囊》: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企业如果想度过这场危机,单靠自身的力量稍显单薄,而国家不久前发布了十大产业振兴调整,企业集团在这样大的政策背景下会有怎样的发展路径?还有一点非常值得重视,国家一直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那么这一重大举措对企业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会起到哪些推动作用?
李友:在危机应对方面,企业充分把握国家政策是必须要做的,但企业仅靠国家投资和政策的支持是不够的,事实上危机既是一次产业调整的机会,又是优势企业取得新发展的一个机会。企业要两方面并举,一是充分利用和结合国家政策,二是企业自身要抓住这样的机会进行调整。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在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应该说是能起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这次金融危机对很多企业是一次考验,同时也是一次促进,使很多企业更加关注技术进步,更加关注内部管理的改进,所以我们通过接触很多大的企业,他们对信息化反而更加重视,更切实地认识到信息化对他们的价值,对于他们建立更强的竞争力,更快的市场反应速度,更有效率的运营和管理体系都有帮助和价值,所以也成为很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选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