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囊》:中国的企业转型经历着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困难的节点在哪里呢?
李友:前面我们说到,中国转型升级的大方向,一是从要素驱动到效率驱动转变,二是从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在这两个大的方向下,具体到每个企业又不一样,不同的行业也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有共性的地方,比如产品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建立,另外对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要求提高了。随着往价值链中高端走,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就会加大。所以,构建有效的管理体系就显得很重要,在商业模式转变的同时,内部管理结构的变化也要作为一个重点。
《新智囊》:据我们了解,中国的软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国外软件企业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友:在我看来,简单地说,以用友为例,这个比较优势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我们的解决方案最能适合本地企业的管理需要。第二,技术上我们有后发优势。第三,我们有本地化服务。第四,客户的运营成本更低。
以全球化应对全球化
《新智囊》:当前的金融危机也导致了现在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用友一直在全球化、国际化的目标下发展,那么,怎么看待未来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方向问题?
李友:我觉得全球化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个大的趋势是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的,只是会有一些波动,以后的全球化会在方式和结构上跟以往不同。全球化作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不可以改变的。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全球化给我们的空间很大,因为原来说全球化主要是我们参与了全球的制造分工,我们成为世界工厂,实际上全球化不仅仅是这一个方面,其实中国有大量的人才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加入到全球的服务产业中,包括金融体系,随着中国地位的提升,我们的金融资产规模和影响力也在增大,所以在金融体系建设上也是可以更多地参与进去的。还有在自主创新方面,包括IT、软件领域创新方面,原来大家都认为创新只发生在欧美国家,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地创新会源自于中国,包括在高新技术领域,因为我们在高技术人才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在全球的高价值链条上,中国的企业会越来越高端。经过这次危机,我们中国的企业在全球化方面会有更大的舞台和空间,影响力和作用更大。
《新智囊》:我们注意到,不久前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概念,而在用友公司最近发布的《协同-集成-管控——中国企业集团管理发展路径报告》中,首次推出企业集团管控“地球仪模型”。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之下,在协同经济的平台之上,构建“协同-集成-管控”一体化发展模式,是不是已经成为中国企业集团在金融危机驱动下实施转型升级的首选路径?
李友:在我们看来,企业集团管控就是要实现在一个协同和集成的平台上,完成不同的业务运营和管理,实现内部计划协同、流程协同和资源协同等协同运作,发挥“1+12”的协同效应。进入协同经济时代后,企业集团管控最佳模型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能够在扁平化架构下协同集团的内外资源;二是要能够集成企业集团的各类管理平台;三是要能够为企业集团提供用于管控的决策支持和执行通道。我们将这种“协同-集成-管控”一体化模式称为“地球仪模型”。
在“地球仪模型”中,主体包括三大内容:一是企业集团的资源体系,二是企业集团的企业群体,三是企业集团的特定战略性资源——信息。集团总部各类管理平台之间既有交互性,更有独立性,但所有管理平台的运行目标只有一个,即要为实现集团的统一战略目标服务。因此,平台集成绝不能盲目操作,而是要先依据企业集团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出集团发展的总体IT战略规划,再进行平台集成。
我们坚信,2009年的全球经济大洗牌给中国企业集团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