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我们应有尽有,我们一无所有;人们直登乐土,却也直下苦境。”狄更斯的这段名言,也许是当下汽车产业最好的写照。
底特律的危机最终在金融风暴的催化下酿成了现实的悲剧,就连雄踞全球汽车业近80年的产业霸主通用也宣布破产。昔日的王者黯然退场,打破了全球汽车产业的现有格局,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价格大幅缩水,为产业的并购整合创造了良机。
底特律三大资产甩卖,似乎向中国企业展示出了借机迅速实现龙门之跃的光明未来。于是乎,中国企业的身影频频出现在汽车业海外并购谈判中,“抄底正当时”几乎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主流声音。
然而,面对全球产业洗牌的大背景,对于成长中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时候选择海外并购真的是一次大胆而有益的冒险吗?若这是成长所必须面对的挑战,那么,中国汽车企业应该如何选择海外并购的落点呢?
错位的需求
在众多中国企业竞购通用资产的传闻中,最先尘埃落定、也最令人大跌眼镜的一笔并购就是,四川的一家重型机械公司——腾中重工狂砸5亿美元收购了悍马。豪赌悍马让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腾中成了镁光灯下的主角。悍马体型庞大,正象征着将底特律推向深渊的高能耗方式,与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为了维持悍马的正常运营和品牌形象,腾中也不太可能把悍马的生产线拆回中国。如果连昔日财力雄厚、享有规模效应的通用汽车都无力维持悍马品牌的运营,一家在汽车产业中毫无经验可谈的重型机械公司在买下了这块“美国梦的碎片”后,将如何让悍马起死回生?
通常,企业希望通过并购来实现价值创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提升销售、压缩成本、战略协同。以此三个方面来分析腾中对悍马的收购,科尔尼公司副总裁张天兵的结论是,“让人看不出任何价值创造的机会”。
腾中并购悍马是这次中国汽车产业海外并购中的一个典型而极端的案例。由于金融风暴造成的资产价格严重扭曲,很多企业都认为现在是收购美国廉价资产的最好时机。这对于经验和准备双重缺乏的中国企业来说,无异于危险性颇高的冒险。
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将面临三大风险:第一是战略风险,包括收购对象,其产品、市场、客户是否具有成长性,市场前景如何等。第二是运营与整合风险,在跨国并购中,由于制度和文化差异,这一风险也尤为突出。第三则是价格风险,即收购价格是否合算,价格风险非常直观,容易判断。张天兵认为在中国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很多企业都是将战略投资与资本运营混淆。用资本运营上赚快钱的思路放在实业投资中,自然就会垂涎于廉价的资产,不但未能预见到整体风险,也没有经验和意愿去了解全面的风险。
南汽集团仓促收购英国罗孚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反面教材。由于罗孚的一些诸如品牌、车型及动力总成的优质资产早已分别被本田、宝马、上汽等多家汽车企业瓜分殆尽,剩下的罗孚几乎是个难以运转的烂摊子,南汽收购后根本无法直接利用收购来的罗孚资产进行产品开发,若要使用罗孚的品牌还需向其他企业购买相关的知识产权,收购之后会让南汽产生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于是在赢得竞购仅三天后,南汽便流露意向希望出售罗孚资产,以避免竞购后的巨额风险和资金空洞。
在市场机会大爆发的情况下,机会与需求的动机错位,让中国汽车企业不太细究收购来的实际资产的价值与自身能力和战略的匹配度,而是在“捡便宜”的心态驱使下一股脑地冲向并购的谈判桌。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