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发展壮大的中国企业将目光转向海外,对外直接投资(FDI)成为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托。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2011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FDI流出达到23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则是这个地区最大的FDI流出的来源国(地区),分别达到了创纪录的760亿美元和680亿美元。中国的FDI流出以及GDP首次超过日本,FDI流出量占全球FDI总流出量的5.2%,在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中位居第五。并且,未来几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还会不断增强。
2011年10月21日,由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等单位承办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二届国际投资论坛在南开大学举办,来自政界、企业界、学术界的专家与学者就“跨国投资与发展:政策与制度的选择”为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本期中国经济时报圆桌论坛特别邀请参与此次论坛的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冼国明、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主任宫占奎、国家外汇管理局监察管理司司长王允贵、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程宝库、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兆一等嘉宾,就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国有企业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非常快,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现状如何?具有哪些特点?在未来会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冼国明:上个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走向全球。从那个时候开始,企业国际化的模式在业界形成三种共识的方式:贸易、投资、非股权投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第一,以出口所衡量的企业国际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有很大一部分是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只是以外资作为主体的一种贸易方式,并不反映本土企业在技术、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现在我们计算的贸易额是一般贸易出口额,扣除了加工贸易的部分,一般出口贸易额由1981年的208亿美元提升到了2009年的5298.12亿美元,增长速度非常快。
第二,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大幅增加。2009年全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亿美元,较2003年的28.55亿美元上涨了近20倍。从行业来看,起步阶段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业,近年来在租赁和商务服务领域的投资迅速增长,2003年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我国全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48%,2009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外投资存量占我国全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43%,而制造业占不到10%。
第三,非股权模式,也就是以契约作为基础的模式来发展,涉及合同制造与服务外包。首先是加工贸易在我国发展得很迅速,截至2000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突破了1300亿美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13%、出口总额的55%。服务外包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2008年离岸合同的执行总额为46.9亿元。虽然非股权化模式的国际化,实际上是在跨国公司的主导下进行的,本质上是一种内向的国际化,但以合同制造、服务外包和特许经营为代表的非股权模式仍然为国内企业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中国内地家电企业与台湾电子产业发展经验表明,非股权模式在为我国创造就业机会和贡献产值的同时,也的确成为某些企业成长壮大和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孵化器”。
另外,作为国家战略的反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必然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在海外能源、资源市场上,最活跃的是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才具有实力和能力在海外获得能源和资源的供应。
从出口的角度来看,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频现,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障碍和壁垒也日益增加,所有这些都表明,单纯依靠出口并不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最优选择。很多企业一旦面临着比较高的出口目的国技术贸易壁垒时就会倒逼这些企业进行企业国际化的经营,这是一个趋势。第二个趋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一直偏低,未来应有较大发展空间。后金融危机时期,随着出口壁垒提升,很多国内企业开始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发展所需的品牌、技术以及营销渠道等相关资源。第三个趋势,非股权模式所具有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将使其在未来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借助非股权安排进入国际分工体系并积累相关技术和经验,也将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