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制造业,一个重要的政策取向即是要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采取差别性的区域经济引导政策,实施传统产业有序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重要性日益提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
数据显示,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G D P)同比增长13.5%,分别高于各地区加总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1.9、2.8个百分点,增速连续3年高于东部地区。2008年,我国中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西部地区更是高出56%。中西部地区对FD I吸引力加大,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多位权威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刚刚爆发后,中央政府迅速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金融危机仍在肆虐之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依次出炉,这是走出危机之策,更是制造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之举。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指出,这种选择实际上蕴含着两层意思:第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未结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应对金融危机要从实体经济发力,在这点上中国的政策取向非常清晰。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张莉表示,自《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发布后,工信部对牵头负责的每一项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并联合其他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国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这将对整个行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产生推力。
金碚也表示,金融危机实际上反映了实体产业经济中存在的深刻缺陷,未来中国传统制造业必须告别“粗放制造”“快速扩张”的时代,形成“精致制造“清洁生产”的机制,进一步夯实制造业竞争力的微观基础,真正具备现代工业文明的精髓。
加快
新兴产业重要性凸显
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期是,危机后世界产业格局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新兴产业的份额和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我国需要加快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避免陷入不利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表示。
刘峰说,当前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席卷全球,谁能够在这一次产业革命中脱颖而出,谁就能抢占国际经济科技最高点,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都认识到了新兴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有重点地突出发展新兴产业。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