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市场不易撬动
时代周报:中国的一些制造业企业陷入了是专做OEM产品还是发展自有品牌的两难境地,对此,你如何看待?有一种稳妥的解决方案吗?
奎尔奇:在从代工产品跳跃至自有品牌之前,公司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市场真的需要在同类产品中新增一个品牌吗?我是否有研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来完成这个转型过程?一个拥有好品牌的公司必然比纯代工公司拥有更高的附加值,但建立品牌同时也需要高额的费用投入—而这个费用并非每个企业都能够承受。
时代周报:可能又需要回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问题上了,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您认为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应该作出哪些努力?
奎尔奇:这其实是一个自然转变的过程。创造性以及无处不在的变革是全球知识经济中的原动力。三星电子在全球雇佣了2万个科学家。这就是他们在新产品开发的速度上可以远远超越索尼的原因。一些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应该超越OEM进入创意经济领域。政府则可以在大学教育比如科学类学科和商科中投入更多的款项进行发展支援。因为,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要通过商业运作才能为社会带来价值。
时代周报:近些年,很多有远大抱负的中国企业都在试图国际化,但从目前看来,成功者甚少,即使是中国制造的龙头企业联想集团,在金融危机之中也难免身陷泥潭,你能否就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提供一些建议?
奎尔奇:销售一些产品给周边国家,是走出国内营销、学习国际市场规则的可行途径。
除非你有突破,不要尝试一步到位的全球化,也不要轻易尝试撬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与时俱进,中国公司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比如像联想一样通过收购国际品牌进入国际市场。或者如同海尔小型厨房用具,进入未饱和的空缺市场。或者通过内部科技发展。但无论何时,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都应该突破地域界限寻找创意和最佳实践。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