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型企业最强在生产硬件,最差在软件。转型需要系统思维,整体变革。
1.市场机会
2009年,众多的外贸企业将回到本来就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如果不深入解读行业竞争态势,分析盘点自身资源,找出切入市场的最佳机会点,还沿用传统的思维、产品和模式,则必败无疑!这极度考验决策者对国内市场的熟悉程度、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正如案例中的A老板一样,表面上很了解国内市场(因为他以前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那是胆量、时势加智慧获得的)而变得自负,结果只会撞得头破血流。
行业不同,操作模式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基于自身企业优势的创新!
2.产品研发设计
外贸企业多为客户提供设计板,照单做菜即可,产品设计开发环节相对薄弱,而外销的设计风格,不一定适合中国的顾客。研发和配方环节薄弱,非一时可以补强,只有借助外面的专业机构。
3.产品
外转内,尽量避免用同质化的产品切入市场,可发挥外贸产品优势,加以改良,设计符合中国顾客需求的风格和内容,辅以适当的价格。差异化的产品本身就是外贸型企业的优势。
4.渠道
外销渠道简短,但国内渠道多样且相对更长。即使做渠道最短的电子商务和直销,面对的是顾客而非企业客户,对没有直接面对顾客经验的外销企业来讲也是挑战。
传统的渠道肯定很多人挤破头,找到差异化的渠道不容易。
案例中,将沐浴礼品套装定位于陶瓷、卫浴家居建材关联企业的配套促销赠品,既解决了零售实用价值不高的难题,又迎合了关联企业寻找创新促销礼品的需求,更规避了6000多家日化企业血拼的传统渠道。此思路启示多多。
5.定价
外贸型企业习惯了成本定价法,在成本基础上加毛利即可。而做国内市场,更多的是采用倒推定价法,充分考虑竞争因素,从最末端的零售价倒推至生产环节。否则,便会出现案例中的情况。而老板不应有暴利情结,“以前做外销赚得太少了,现在我凭差异化的产品就可以赚取暴利”。殊不知,超出游戏规则的暴利是玩不转这个游戏的。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