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平台,破解资金瓶颈
【标杆故事】
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投入高,往往10年时间、10亿美元才能支撑一个新药走上产业化的起点。因此,在我省新药研发企业走一圈,听到最多的是“缺钱”。然而在上海采访,记者却感受到“智本”与“资本”之间的畅通对接。
“我们从没有感到缺钱。相反,不断有风投基金追着要来投资呢!”位于张江药谷的上海中信国建药业总经理王俊林笑着说。望着周边拔地而起的一家家现代化企业,王俊林承认,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企业的飞速发展。
“在张江,现在大约有50多个基金,它背后的资金大约在250亿元至300亿元左右,这些基金每天都在寻找和发现优秀的创新企业。”傅大煦说。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这是记者在张江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傅大煦介绍,张江正在形成“以政府基金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积极作用”的创业投资和融资服务格局。现在的扶持资金已经不再是撒胡椒面式的财政补贴,而是在严格的项目评估基础上进行重点扶持。同时,众多的社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也集聚张江,张江现在可以说是国内与资本市场结合最紧密的地方之一。
为进一步改善资本环境,不久前,上海新出台的推进生物制药政策提出,将设立市级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产业基地内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试点。去年上半年,先行一步的张江药谷率先成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化促进基金”,重点扶持即将进入临床、已经进入临床或已经获得新药批文的创新药物,由政府先期投入10亿元引导基金,预计将带动80亿到100亿元的社会资金。“未来三年,上海将有48个一类新药陆续进入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傅大煦说,上海推进生物制药“行动计划”明确,在“药证”就地转化为“药品”的过程中,政府将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化产业环境,全力帮助企业踢好“临门一脚”。
去年起,上海市科委设立“生物医药产业转化项目”,对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不超过实际投资10%的政府资助,重点帮助企业形成量产能力。而在上海刚刚结束的2009年度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评审中,共有70余个项目进入拟立项范围,资助总额逾2亿元。
政府力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质性动作,坚定了企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复星医药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5%至7.5%,今年研发投入将达到2亿元。”李显林介绍,通过政府扶持和资本运作,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为持续创新增强了后劲。
【对标启示】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王建分指出,近年来,我省医药行业缺少项目资金支持,更缺少产业支撑项目,创新与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使科技人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常山生化生产的肝素钠畅销国外,供不应求,但企业的产能却跟不上,急需资金支持扩产。“希望政府对此类项目能出台政策予以扶持。”张宝瑞建议,省、市都应进一步加大医药产业资金投入的规模和力度,落实好国家及省加快医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增加技改贴息资金、创新开发资金和与节能减排相关的各项资金。此外,希望金融机构拓宽医药产业的融资渠道,研究企业股权质押、专利权质押、新药证书质押贷款的办法,利用好国内外资本市场,协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或增发新股。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