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融对一些尖端技术的嗅觉相当敏锐。
一直以来,仰融非常关心美国国防部的“苍鹰”(Aquild)。它是一种近距遥控飞行器,可以用于军事侦察。“苍鹰”用电池飞出去,飞回来。如果时间长,需要它的电池必须要用纳米发动机。2008年年中,仰融偶然在媒体上看到一条信息:英国伯明翰大学有一个一流的纳米发动机技术,用于IT领域,该项目的牵头人为Kyle Jiang(姜开春)。一看名字,仰融知道这是一位华人。他关心的是该技术能不能用于汽车。仰立即叫助手飞往英国,带去仰融一封信和一本书《见证清白—仰融失守华晨真相》,力邀姜面谈。一个月后,姜来到洛杉矶,与仰融商讨该技术工业化及转让问题。2009年7月24日,正道汽车正式成为这项技术的拥有者,准备将该技术运用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部分。
本刊记者通过邮件联系到姜。他确认了该项技术的转让,但不愿就此技术的后续研发进行评论。仰融给研发团队的要求是四年拿出样机。仰承认,有失败的可能性,但是他紧接着反问道:“这种高科技好像未来的精神鸦片,当这个东西放在你面前,你能睡得着吗?!”
“仰融是一个‘我执’、‘我慢’编者注:均为佛学用语的人。”一位采访过仰的记者说,“对一流的想法、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很执着、尊崇,而对非一流则是骨子里的傲慢。”
心高气傲、高举高打,是所有稍微接近仰融的人都能感受到的气息。从他以前造中华轿车调动世界一流设计资源,到后来将宝马引进沈阳、与罗孚合作未遂这一系列的轨迹,都体现出这一点。此人善于讲排场、精心走高端。当年为了跟宝马谈合资,华晨高管的“坐骑”全换成清一色宝马,仰不忌讳地说,就是为了换给德国人看;现在正道高管则每人开一辆仰老板配的奔驰,每当正道团队集体出动,高速路上就是一个奔驰小车队;包机,也是仰融从中国带到美国的出行习惯。他非常知道选择这些出行工具可以向外界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只有传递了这些信息与信心,他才可能笼络来更多的资金与资源,去圆他讲的故事。这是一个罕见的将产业思维跟资本思维融合得严密相扣的造车家。
从2008年起,仰融在北美大陆上展开了对顶尖华人汽车人才的追逐。
2008年12月底,当时任通用全球模具-冲压-制造工程技术中心首席工程师的王川涛CT接到个消息,说加州有个华人想造车,有意与王一谈。王抱着好奇心,借着圣诞假期跑到洛杉矶去跟仰融会面。“初次见面,感觉这人(的气派)像一个退休的将军。他问我,你们为什么不自己做车?”CT回忆说。华人怎么可能在底特律自己做车?底特律华人基本都是工程师出身,在三大汽车商扮演的都是打工的角色,CT自己,是做到“三大”最高技术管理职位的华人,但他也明白差不多到顶了。像仰融这样带着激情梦想与理念、可以旋风一样在你身边刮起造车狂想的企业家,在底特律,没有。
第二次,CT带着同在底特律工作的太太Joy去见仰融。“他站在房子门口,阳光从他背后照过来,透过他的大背头,有种不真实感。”时间是2009年1月17日,Joy被仰的气场震撼,仰的那套话语体系、思维表达是她这10多年在美国根本没有听过的。
他们听到了一套跟其它任何汽车公司都不同的产业布局,简直有横空出世感:正道要成为全球华人的汽车品牌;它的产品是新能源混合动力车;指挥中心在洛杉矶,制造基地在中美两国同步展开,量产后均达百万辆级;各个基地制造工厂车间化,不拥有产品的定价权、物流权、销售权、采购权和财务权;为避开审批政策和发挥成本优势,中国基地出口零部件,享受出口退税,而美国三大制造基地大部分负责总装……
此前,仰融这个人和华晨汽车这个品牌从未进入过底特律的话题圈。跟仰认识后,CT和Joy专门到网上去搜了仰融的经历。“他以前的汽车经历应该算是很成功的。至于和地方政府的产权纠纷,那是可以理解的。”CT说。
不过,要想结束CT16年底特律的职业思维和判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混合动力?中美联动?上百万规模?这根本不可能。”曾被评为“2008年全美杰出亚裔工程师”的CT一开始对仰融的计划经常提出质疑,甚至是挑战。“造这么多车,人力、物力哪来?”
仰融说,CEO你当,钱由我来找,车由我来卖。“你就是好好把车做出来。”仰融说。
“只要值得我去做的,我会冒险,”CT说,“因为这么大的设想,这个经历本身就是激动人心的。一辈子能够干这么一个事,干成功了当然是最好;即使不成功,这趟经历也是在底特律找不到的。”
Joy对王川涛说,CT,你可以跟他造汽车。她自己也走出底特律,来到洛杉矶,成为正道一员。
仰融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底特律这个昔日的汽车城这两年的沦陷,让大批技术人员必须要重新选择职业生涯。据介绍,目前在底特律地区从事汽车行业的华人有四万人左右。通过一年时间,仰融已集结了美国30多位高级工程师、汽车博士。“找工程师很容易,但要找能把我这一套造车想法都理解下来的人却不易。以前在底特律‘三大’工作过的人,未必能够认识和了解我对汽车的重要性。所以,来一个人要跟他讲,来一个要跟他讲。这是在打造正道的血液与基因。”仰说,“最怕工程师墨守成规,再去改变,很难。他们在原来的岗位上,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场面。”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