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说到全球化,它和此前你们实施的国际化战略有什么不同?
张瑞敏:国际化战略阶段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但是全球化战略阶段是在当地的国家形成自己的品牌。这一点有非常大的不同。国际化战略阶段主要是出口,但现在是在本土化创造自己的品牌。
详解新起点 品牌全球化要过三道坎
《齐鲁晚报》: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世界上的经济强国都不是资源大国,他们靠的是对新技术、新标准的开发和垄断。我注意到海尔也开始从创新产品到创新国际化标准的“话语权争夺”,比如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标准已经被确定为国际标准,再比如每年研发的专利数和国内企业比也是海量的。
张瑞敏:这是因为过去发达国家的电路系统规范,不用考虑用电安全问题,但他们向全世界扩张产品就需要推广我们的成功方案。虽然目前国内企业入围两项国际标准的我们是第一,但这只是一个基本条件,或者说这只是一个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研发也是一样的。现在要求的质量水平是能够大规模、但又是新产品非常多的前提下的质量水平,是零缺陷。如果你自己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拥有市场,甚至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因此,在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第一道坎,就是首先要让更多的产品从入围资格到进入决赛,这仍然不是取胜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是你必须把这个专利转化到市场上有差异化的产品上。另外一个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很重要的企业运营的能力。归结起来就是三个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三个“流”我们在中国做得很好,到国际上还有差距。
《齐鲁晚报》:兵家强调“天时地利人和”。你认为一个企业的发展这些因素起着多大的作用?
张瑞敏:中国很多企业一开始利润都很好,现在利润都非常困难,有的是全行业亏损,为什么呢?我们一开始的利润是怎么来的?更多是托了改革开放形势的福。原来整个市场是一片空白,你干什么赚什么,干什么可以卖出去什么。海尔也不例外,而且我们的机遇抓得相对比较好。比方冰箱,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你出来的产品要多少钱就能卖多少钱。而且刚开始出来的时候,连续三年光空调一个产品每年就可赚十亿以上的利润。机遇抓住了,很快就进入了多元化,又利用资本积累进入到国际化当中。但是现在再进入全球化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剩下的就要靠自己了。我觉得今后的利润没有机遇利润,而是双赢利润。你有什么样好的资源,人家给你什么样好的资源,是资源换资源。因此我说,从机遇利润到双赢利润是全球化品牌打造必须要过的第二道坎。
《齐鲁晚报》:如何推进企业文化的落地是很多企业头痛的事。这一点对中国企业国际化乃至全球化之路至关重要,但海尔的企业文化的根基恰恰是老外并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中国传统文化。
张瑞敏:我们原来的企业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而且面对的是中国的员工,大家有共同语言。但是到国际上去就不同了。比如在欧美,就是一种休闲文化,休闲不可侵犯。到今天为止,我们的空调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很快,短短几年从1亿美元达到5亿美元。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这种融合非常困难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课题。这也是我们要过的第三道坎,即获得利润后,要从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实现持续发展。
我们现在制定了新的企业精神“创造资源,美誉全球”和新的工作作风“人单合一、速决速胜”,其目的就是适应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发展。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有句话叫作“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要做到这一点,它的前提就是创造资源。
笑解求索路 现在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齐鲁晚报》:在今年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品牌中,海尔荣登榜首,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四。你本人是唯一入选“世界最尊敬商业领袖”的国内企业家,而且是第二次当选。作为山东老乡,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爬过泰山,会不会有“会当凌绝顶”的感觉?
张瑞敏:现在有一点像禅宗所说的那种感觉,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三十年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过三十年,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现在就是处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我希望通过全球海尔人的共同努力和在各界的关心、帮助下,让我们尽快能够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