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令日本株式会社良品计画(Ryohin Keikaku Co,LTD)代表取缔役社长金井政明(Masaaki Kanai)和他的团队如释重负。
2009年末,良品计画旗下品牌“无印良品”(Muji)在这个当下中国最跃跃欲试的城市连开两个店:10月23日,南京西路818广场店开张,株式会社良品计画执行董事及中国担当松崎晓对一众店员的开场白值得玩味:“今天我们再次回到了原点。”时隔不到一个月,五角场百联新店开张,株式会社良品计画取缔役销售部长加藤隆志对《环球企业家》明确表示:“接下来的三年会把重心移到中国。我们希望中国的销售能够在亚洲份额里占到70%,在全世界占到60%。这是我们的目标。”
无印良品的中国事业正体验着空前的加速度。截至2009年底,其中国区门店共13家,遍布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沈阳及苏州——此时,距离2008年1月开业的无印良品上海正大广场店不过一年光景。
不过,目前位居中国单店赚钱榜首的正大店并非无印良品在中国大陆的首家店面。其实,“再次回到原点”的演讲并非单纯为调动员工热情,而是出于一种触底反弹的心态——在达到加速度之前的那场磨难如今已鲜有人提及。
在优衣库、Zara、H&M尚未在中国市场大肆酣战之前的2005年7月,无印良品就已出现在南京西路的鸿翔百货内,正位于818广场店的对面。松崎晓所言的“原点”正由此而来。
但这是个令人踌躇的原点,中国大陆第一店的初衷本是为打官司。1995年,香港公司JetBestInvestment(j简称JBI”)在中国内地对25种服装和鞋类产品抢注了“MujirushiRy-ohin”和“Muji”两个商标,“MujirushiRy - ohin”即为无印良品,而“Muji”为无印良品在海外市场用的商标——这使无印良品在中国无法合法销售,这起商标权诉讼在2007年底方才胜诉。
扫清障碍的无印良品从此快马加鞭,紧随正大店之后,2008年3月7日和6月20日,无印良品相继在北京西单大悦城和华贸开店。但此时,优衣库们的品牌已经响彻中国大陆。
不得已的迟到迫使无印良品不断提速。“2010年中国要开到30家店铺,这个速度惊人吗?我并不觉得。”金井政明对《环球企业家》说,“在欧美市场,我们有100家店。”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并非坏事,2005年及以前的中国内地并不适合这个倡导简约生活方式的独特品牌。此前,除了日本本土的333家门店,其海外分店多分布在英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等较发达市场。
无印良品崛起于全球经济低迷、日本经历严重能源危机的1980年代,表面上,其成功因素在于提供包括服装、文具、家居用品及一切生活杂货在内的产品模式,但实际上,凭借“无印”的质朴和“良品”的品质,无印良品开创了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而这一点极为依赖社会消费成熟度:只有消费精致度足够高的地方,人们才具备对无修饰的品质的辨别力。
“无印良品是1980年诞生的,那个时候日本就是比较发达的国家了,想要的东西也都有了,物质并不匮乏,而是一个超过一般满足度的社会。”金井政明说,“所以才会诞生我们这样的企业:精准地考量消费者的生活和需求。消费者有自己的特性,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感觉和生活,还对一些产品背后的环节有特殊的要求。”
他一边解释,一边一丝不苟地在纸上写下了两个中文词汇:自律,自立,并表示:“有自律精神的消费者应该是会不断地增加的。”
这是一个必将应验的判断,只是时间难以预估。而当下世界形势已不容无印良品过长等待:尽管诞生于危机,但这一轮经济衰退对无印良品的影响却超出预期,其2009年度的销售额只微升1.8%,经营净利退至7%。
西方世界对日式极简主义的猎奇始终有限,而日本本土市场也已饱和式微。
撇开消费者成熟度已达标准的上海与北京,金井政明亦已经选择在杭州开设了全球第105家分店。在2009年7月31日杭州店的开业仪式上,他意味深长地说:“我很喜欢‘杭州’的发音,因为它的发音跟日本‘繁盛’的发音很相似,这里应该是个福祉。”
无需置疑,无印良品正在试图加快启蒙中国以重启局面。“无印良品至少能够区别于大多数的西方品牌,帮助中国消费者寻找更多美好的东西。”金井政明对《环球企业家》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