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徐和谊在北汽发动了一次“集团化”的改革。而这正是徐磕磕绊绊的开疆拓土的基点
2009年12月9日,我们一踏进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的办公室,已经感觉到了他的兴奋。我记得,他站了起来。
“这事儿太大了,”徐对《中国企业家》说,“爆炸性的新闻,现在绝对保密。”
两周后(12月2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这个52岁男人的兴奋得到充分释放:“收购萨博(通用旗下的子品牌,SAAB),我们是中国汽车行业(买到整车技术)拥有权的第一家,不是使用权。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全中国汽车厂家,爱谁谁,我牛大了!”
这一年,北汽(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参与国内外多起同业兼并,竞购长丰、欧宝先后失利,重组福建汽车迟迟未见结果,雄心渐熄。成功来自已无人看好的中途遭遇重大挫折的萨博收购,旁观者或有所触动,“爆炸性”所蕴含的多半应该是参与者的惊喜。
但不能因此夸大这一事件对徐的影响(他的说话风格可能误导听众),从而以为他不过是一条莽汉,尽管此前一定有沮丧。通过海外并购创立自主品牌实现国际化是中国汽车业的共识,行动有先有后而已。北汽急于迈进一汽、上汽等组成的中国汽车第一阵营,舍此无他途。值得注意的不是北汽并购的成功率,而是频繁动作借以支撑的强大动力和野心。
动力之一来自徐和谊执掌北汽三年来的北汽集团化改革。徐收回了被他及其同事描述为“各自为政”的下属众多企业的控股权,分散的力量得以凝聚。如果考虑到徐实现的是北汽已经存在20年的梦想,那么这个并不新鲜的故事应该能够证明徐的魄力。
当然还有政府的力量。徐本身是一个有着“正局级”行政级别的董事长。在“举全国之力办好奥运会”之后,北京市政府提出“举全市之力发展汽车产业”。如果此言不虚,北汽2009年产销量有望突破120万辆、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业绩显然只是个开始。
在这个被徐和谊称为“充分竞争”的行业里,国有企业占有不可撼动的优势。因此,它们之间的竞争某种程度上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徐也毫不掩饰身在国企的优越感。“这种大行业,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也得有很大的政府背景,否则干不了。民营个体户儿,不可能。”
而企业与政府并非一回事,后者提供的并不总是动力。如徐的一位下属所说,“他也有他的委屈,也有些事情非常恼火”。当然,我们很难听到徐的抱怨。
这使得评价徐和谊之类的国企领导者变得困难,尽管他们的下属总愿意把他们描述为“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们甚至在仕途上还有很大希望。如果你在下面看到的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故事,它可能说明,我们正在接近事情的真相。
两次并购
2009年11月24日,北汽总经理汪大总接到瑞典科尼赛克公司CEO(Koenigsegg)的电子邮件,后者称已决定退出萨博收购,并将于次日电话通知汪。
与北京的徐和谊一样,正在参加广州车展的汪大总心情黯然。2009年6月,竞购萨博被美国通用公司拒绝后,北汽表现出堂·吉诃德式的姿态,继续对欧宝进行顽强的追逐,直至7月下旬被告知彻底出局。
8月底,一丝光亮出现。萨博的购买方科尼赛克资金短缺,需要合作伙伴。10天后,双方达成协议,北汽成为科尼赛克的非控股少数股权股东,收购完成后,北汽将与萨博一起在中国建立一家北汽绝对控股的合资工厂,装入萨博的开发、制造、质量保证体系,生产北汽的自主品牌的萨博轿车。这一方案得到了美国通用的支持。徐、汪为能找到这种曲径通幽之术深感庆幸,并憧憬着11月30日在瑞典与科尼赛克签订合同。
11月24日下午6点,在赶往广州机场的路上,汪大总既怕且盼的电话响了。科尼赛克将在5小时后宣布退出消息,与北汽的协议不可能再变成合同。汪希望对方能推迟发布时间,因为之后的5个小时中,自己3个小时将在飞机上度过。但他被告知:这已不可能,因为消息已泄露。
科尼赛克发来了正式通知文件。12月1日,通用将召开董事会决定萨博的命运。按照徐和谊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说法,“大家有点儿心冷,这鸭子差几天就煮熟了。”徐在写给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报告中表示了“不放弃国际并购的决心”。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