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取消第三产业准入门槛
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动力就是以城市化为中心。从国外的经验看,经济起飞要基本完成,还将有50%的人口也就是7亿农民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化对服务业的需求,是拉动经济新的增长的核心。
要发挥城市化的这一作用,关键是要通过改革进行两个结构的转变。一是产业结构的转型,要取消第三产业中的准入门槛,向民营资本开放,比如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行业。二是社会结构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不合理的制度障碍对农民的歧视政策。政府不仅不能歧视外来务工者,而且要加强对他们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的投入。比如我主张,政府的财政刺激中应该有很大一部分用来建设外来务工人员的廉租房和外来工子弟学校。
如果能做到这两个转变,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数十年的高速增长是没有问题的。
华民:人民币不能盲目推行国际化
在短期内,中国对内需要立刻对房地产市场加以控制,否则极有可能发生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危机。对外人民币不要盲目地推行国际化,因为人民币事实上是被美元渗透的货币,并且缺乏微观基础。
吴晓灵: 货币政策要转向中性
2010年中国要把工作转向用建立市场机制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具体来说,要理顺价格信号,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国民收入分配机制,解决中国经济二元结构问题;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制定好有利于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用改革促进企业优胜劣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给市场一个平稳的货币环境和信心是货币政策能承担的任务,经济的复苏要靠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内在发展动力的启动,货币政策要转向中性。
高世楫:推动健康的城市化
实施系统的社会政策、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保障所有公民的平等权利,落实政府依法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责。在政策引导和经济激励下,推动人口向沿海、沿江等经济发展潜力大、环境承载力强的城市迁移,通过城市化实现人口分布于经济产出和财富分布的高度一致,通过健康的城市化实现有效率、可持续、高度包容性的经济增长,并同步完成现代国家制度建设,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长期社会和谐。
黄达:中国经济总趋势没有悬念
中国经济决策,总的应持“自信、镇定、稳健、从容”的精神。中国经济较为快速的成长和相应的经济改革多条战线的持续推进,这个总趋势至少还将保持多年。由于经济较为快速的成长和经济改革的持续全面推进,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中必然矛盾迭出。具体矛盾的解决会有好坏之别,但总的说来,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陈钊:将市民待遇向常住人口覆盖
改变对地方政府的政治激励模式,逐渐引入本地居民对当地政府的自下而上的考核;对于地方政府的重大政策举措,应进行事后的评价与问责;加快放松城市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将市民待遇向常住人口覆盖;减少民间资本进入各行业的制度障碍,引导非正规金融活动使其合法化。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