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莱斯勒与通用汽车公司相继步入破产保护之途时,同在底特律、同是高成本的“美国制造”、同样面临金融危机打击的福特汽车公司却屹立不倒。这是因为福特从2006年就开始大规模、甚至残酷的重组,不再盲目追求产量和规模。
2008年4月初,底特律大雪纷飞,CBN记者从底特律市区驱车来到福特汽车公司(下称“福特”)全球总部迪尔伯恩。福特全球总部看起来有几分古朴之气,玻璃大厦前20多个国家的国旗迎风招展,颇有一些联合国的架势。
“凡是有福特业务的国家,这里都会挂上一面国旗。”迎上前来的福特全球传播总监许国祯对CBN记者说,“福特是底特律开展全球化经营最早的,也是重组全球经营最早的一个。”
当时,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已经被要求与菲亚特合并,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EO)韩德胜也已经在为破产作打算。而福特,这个底特律历史最悠久,也最具传说性的汽车公司依然屹立不倒。
福特CEO穆拉利虽然在去年年底陪同通用和克莱斯勒一起到国会求助,但穆拉利态度明晰:福特并不需要政府援助。直到现在,通用被政府掌控72%的股份,克莱斯勒的破产程序也快要完毕,福特在底特律三巨头中硕果仅存。
同在底特律,同是高成本的“美国制造”,同样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巨大打击,为什么福特看起来能够摆脱厄运?
“瘦身”重组
“不是运气,不是老天在疼特定的人。”在福特的员工食堂,许国祯娓娓道来,“福特和克莱斯勒、通用这几年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从1995年开始,福特就在不断失去市场份额,10年间,福特在北美市场的份额从26.4%掉到了17.4%,并且在2006年,全球第二大汽车厂的名头被丰田汽车抢走。底特律被普遍诟病的注重高利润的SUV,大型车问题在福特也同时存在。
“我们从1995年的时候就开始谈不能单靠大车盈利。”许国祯说,“当时我们就谈到要发展经济型、油耗低的车,但消费者真的不买呀。”
去年年底,通用时任CEO瓦格纳在国会听证会上遭遇参议员诺德的诘问:“当消费者要求买更大、更快、更重的汽车时,难道没有一个人质疑这一点?”瓦格纳当时的回答是:“我们不得不痛苦地重新检视这个汽车文化。”
而福特的抉择在2002年就已经开始。当时福特家族的比尔·福特重新执掌了福特,痛感公司的发展方向不对,开始进行尝试性的改造,试图扭转公司全球经营的方式和专攻产量与大型车的企业文化。不过后来的两年福特的经营状况好转,改组也就没有那么紧迫了,但比尔·福特一直在寻找一位理想的CEO,在进行改造的准备。
2005年9月,比尔·福特找到了原先波音公司的CEO穆拉利,福特大规模的改组行动拉开了序幕。
“福特从2006年就开始重组,远远提前于底特律的其他两家汽车业。”运输业研究机构索雷尔-沃德专攻福特的分析师迈克尔·沃德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说。
俄亥俄大学的汽车业专业凯文·波义尔教授也对CBN记者表示:“福特较早开始的大规模,甚至残酷的重组使福特没有被此次的金融风暴打翻在地。”
不过,当时福特被广泛认为是美国汽车业日薄西山的证明。
2006年1月,比尔·福特宣布福特裁员2.9万人,关闭10家工厂。比尔·福特对《时代》杂志表示:“我们将做不得不做的事情了。我的目标是同丰田汽车以及其他任何对手打一场硬仗,成为汽车业的佼佼者。”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