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抑制产能过剩已是下阶段拉动经济复苏调整产业结构题中应有之意,不过近期密集出现的国际贸易纠纷却再次加快了这一步伐,从轮胎、注射器到无缝钢管,我们一方面要反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另一方面,在内部需求仍不旺盛的背景下,也急需遏制产能过剩这一痼疾。
限钱限地限项目六大行业严控产能过剩
事实上,一份名为《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已经由国务院在9月26日下发各地,内容直指产能过剩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则国务院批转的通知,是由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质检总局、银监会、证监会十个部门联合上报的。单看这些部门就知其内容将不同于以往原则性强但操作性稍差的通知,而是将从涉及产能过剩的所有相关方直接入手,试图提出“标本兼治”之法。
实际上也的确如此,《意见》不仅为六大行业制定了政策导向,还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该通知明确要求,钢铁行业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严禁各地借等量淘汰落后产能之名自行建设钢铁项目。水泥行业,对今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各省须尽快制定三年内彻底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
记者发现,通知中多次提到要建立“时间表”,可见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抑制产能过剩的紧迫性。
产能过剩老病新疾
已成经济复苏最大陷阱
棘手的问题是,不仅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治理效果不好,被寄予带动经济复苏厚望的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在政策扶持之下也被“传染”,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趋势。
汽车行业振兴计划中国家设定了50万辆新能源车产能的目标,不过从各地公布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发展规划来看,个别地区甚至一个省两年内就要完成全部产能。
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对于部分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如不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任其发展,将导致企业倒闭或开工不足、人员下岗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国家扩大内需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效果和来之不易的企稳向好的形势,而且将错失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市场形势推动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
贸易纠纷密集出现
倒逼国内过剩产能消化
“中美轮胎特保案”爆发之后,业界最为担心的美国反面示范效应还是出现了。10月6日欧盟宣布对华无缝钢管征收最终反倾销税,7日美国再决定对中国无缝钢管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加上乌克兰调查我注射器等等,近期国际贸易领域针对我国的调查密集出现,这无疑给了相关行业更大的产能消化压力。
仅以钢铁行业为例,中钢协资料显示,欧盟针对中国输欧无缝钢管立案以来,中国无缝管的出口量也大幅下降,今年1-8月份出口欧盟数量同比下降70.96%,贸易额下降65.45%。
数字显示,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2009年上半年全行业完成投资1405.5亿元,目前在建项目粗钢产能5800万吨,如不及时加以控制,粗钢产能将超过7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而事实上,钢铁业自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命途多舛,即便今年上半年大部分钢厂生产复苏之后,市场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国内钢铁价格波动较大,且库存压力逐渐增加。采访中,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此时出口渠道阻断,全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重拳频现 治理不利要问责地方政府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关注产能过剩问题已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更是直白地揭出了产能过剩治理效果不好的根源。
董登新指出,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既是工业化超速推进的附属产物,同时也是单纯追求GDP高增长的必然结果。尤其是从地方利益来看,“两高一资”行业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A省能做,B省和C省也能行。不但可以猛然做大“地方政绩”(GDP),同时还可以显著增加“地方金库”(税收)。
董登新分析,化解过剩产能,很可能带来两大尴尬:一是地方GDP与税收锐减,地方领导的政绩考核“难过关”;二是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可能出现大量集中性裁员。这两个因素正是化解过剩产能的最大障碍与“麻烦”。
记者仔细阅读《意见》后发现,此番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对策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如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环境监管、依法依规供地用地、实行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严格项目审批管理、做好企业兼并重组、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和实行问责制等。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地方各级政府实施问责制。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头30年是上规模、赶速度,那么,下一个30年则必须是上质量、求品质。”董登新认为,面对现实,我们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只能是借世界性金融危机与国内实体经济危机之机,通过企业兼并、行业重组、产业升级,全力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彻底转变总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