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成为“调结构”契机
《21世纪》:金融危机,不少地区保费收入都在下滑,但是保诚集团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美国的市场增长比较快,但是亚洲销售的比重是降低的。
陈嘉虎:与其它公司相比,保诚在亚洲业务的下滑比例,应该低得多。原因在于保诚集团在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业务是一个有机组合,个别市场因特殊原因严重下滑,多数市场依然呈现稳健增长,有效平滑了整体业绩。具体来看,保诚集团亚洲业务下滑的主因是源于两个重要市场的特殊情况,即香港和新加坡。
新加坡方面主要是2008年政策性因素发生大变化。以前,大多数新加坡居民直接使用中央公积金账户(CPF)中的账户进行投资,所以很多人购买投连、商业保险作为补充养老金。2008年,新加坡出台新规,对CPF各帐户的最小现金留存值作了强制规定,同时提高了帐户的保证利息,大大地影响了新加坡居民投资和购买保险的意愿,导致整个市场出现大幅下滑。
此外,香港是保诚亚洲保费收入的重镇,银保渠道贡献了当地市场一半业绩。而雷曼迷你债券事件对香港整个银保销售业务冲击很大。
不过,保诚亚洲凭借多元化的经营组合而冲减了这两个市场损失。比如说马来西亚保诚,2008年至今业务依然大幅度上扬。在当前市场下,保诚集团着力于稳健,发展内涵价值。从去年开始,整个亚洲保诚重点发展健康意外险,致力于发展业务的内涵价值。信诚也是如此。
所以,金融风暴才能检验一家公司的本质,至少在寒冬的时候,假如你有未雨绸缪的做法,假如你懂得怎样在寒冬里面获取你的粮食的话,你就能够更有效的改革这个行业。
《21世纪》:刚才提到,香港市场、新加坡市场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在马来西亚市场、中国市场,保费却是在增长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对保险造成了两级的影响,总体而言,此次金融危机对保险有何影响?
陈嘉虎:金融风暴的爆发原因是跟保险基础业务无关。比如,AIG的亏损主要来自金融衍生产品部门。纯粹从保险角度来说,它是没有影响的。金融风暴对整个保险的影响,是无形的影响比实际的影响更大。
以中国为例。以前,大家觉得洋货会比较好;现在觉得国货也不错,这是心理的转移。当然,我认为更确切的是,洋货、国货各有各的好处。
现时来说,金融风暴至少教会消费者理性分析,促使大家根据自身需求购买审慎地购买保险。
《21世纪》:当前,国内合资保险有中资化的一个潮流。从业绩上看,中资的保费增长和外资出现了一个较大差别,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陈嘉虎:从宏观的趋势来说,全球都在关注中国。中国4万亿的刺激经济方案,老实说让很多国家目瞪口呆,还有奥运会,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对于中国的印象。
你所说的情况,我认为只是一种现象。一些公司可能是觉得合资公司在国内发展难,碰巧遇到好的机会,因此选择一种转型。
我不认为外资现在比中资发展慢,单纯的业绩数字、保费收入有点片面。为什么这样说?这就像考试的情况。今天别人总分数是500,我的总分数只有300,表面看起来我不如人家,对吧?但是,别人考了五个科目,我只考了三个科目。如果看平均单科成绩,我不比别人差。
举一个例子,在外资里面,信诚网点算是比较多的,在全国目前我们有31个城市有网点(含批筹)。一般每年,我们最多开设两个分公司,四个营销服务部门。可是,一家最小的中资公司,它一年可能开几百家营销服务部。如果你们做统计的话,一家中小型的中资公司所有的网点加起来,可能比所有28家外资的点还更多。
更有趣的是,如果你使用内涵价值做指标,我觉得外资增长肯定是进步得比较快。更公平的方法,应该是参照大家的起步原点来做比较基准。
《21世纪》:你觉得信诚管理层和中外资股东之间的协调怎么样?
陈嘉虎:我们和股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默契的。一方面,外方股东自身经营寿险,所以理解和支持信诚的做法,保诚的产品经验和销售模式等帮助我们在业务上保持领先。另一方面,我们的中资股东懂得本土化经营策略,中信集团在中国拥有众多业务,所以它也在渠道资源上大力支持信诚。比如说我们的银行保险, 中信银行(行情 股吧)目前是我们最大的银保合作渠道,占了接近40%的比例。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