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琪
基本药物“降价通知”,人们恐怕已经历了好几十次。根据以往经验,凡被列入降价的药品,很快就会在市场上消失,以致成为“降价死”。可没过多久,这些消失的药品改头换面,又出现在市场上,但价格却比原来提高了许多。价格一降就死,死后不久又生,药品的这种“死去活来”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或许是对基本药物“降价死”关注过多,“降价涨”现象反而被忽视了。正因为如此,这几年“降价涨”现象越演越烈,每次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反而成了实际上的指导涨价,药店低于指导价的药品,纷纷乘机提价,使之与指导价相符,降价指导成了指导涨价。
济南市许多药店佐证了这一事实。在该市,国家发改委公布的45%要降价的药品,除极少数品种外,目前绝大多数都低于指导价。比如一种常用的心脑血管药复方丹参滴丸,此次指导价是25元,而药店实际售价为21元,低于指导价4元;青霉素80万单位的注射剂指导价0.92元,而药店销售价格为0.4元,低于指导价一倍还多。这样的指导价实际起不到正向指导作用。
指导价出现倒挂,催生了倒指作用。实际低于指导价的药店,都可以冠冕堂皇地为药品加价,使之与指导价水准吻合。因有指导价护身,药监和物价等部门还奈何不得,指导价非但未能起到降价作用,反而催生了“降价涨”。
指导价高于药店实际销售价,显然十分荒唐。民众有理由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假如出台指导价之前,做一番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以市场实际销售价制定指导价,指导价何至于与市场实际销售价如此脱节?
药店实际销售价低于国家指导价,原因并不复杂。有的是相关药品利润较高,低价经销仍然有利可图;有的是其销售量较大,通过薄利多销可获弥补;有的是因市场竞争激烈,药店重在用低价抢占市场。而对于这些变化,决策者如不知实情,还是纸上谈兵,怎能不闹出倒指的笑话?
药店实际销售价低于国家指导价,无疑将了国家发改委一军。国家发改委需要尽快作出改进和弥补,通过市场深入细致调查,搞清每一基本药物的市场零售价,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同时,市场已经低于指导价的药品,一律不准乘机上调到指导价水准。今后凡是继续出台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原则上都应以市场实际零售价为基准定价,使指导价符合市场实际,不致因价格倒挂成为药店乘机涨价的诱因,这样民众才能真正从指导价中受益。
此外,在公布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的同时,能否公布药品的出厂价格?这样更有利于社会各界的监督。
当然,要想解决老百姓的“看病贵”难题,仅仅靠降低基本药物价格是不够的。老百姓的“看病贵”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缘于大处方、大检查。治疗一个小感冒,动不动方就上百元,要解决这样的大处方与大检查的问题,这就需要财政及制度改革上予以扶持了。在新的医改方案中,已经有了相关的规定,希望这些规定尽快见效。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