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通胀是否“全面通胀”?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以来,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各种商品价格全面飙升,“涨”字成了流行语,物价成了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通胀,分别是2003年11月到2004年10月、2007年3月到2008年10月的两次通胀,最近一次是2010年10月至今。前两次大家都认为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而导致的结构性通胀,而这次许多人认为是全面通胀,更有人疾呼“中国已进入全面通胀时代”,针对目前的物价形势,三位专家如何看待这次通胀?
刘满平:2000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步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价格由负转正以后出现过3次较为明显的通胀。前两次的发生是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引起肉类价格上涨,进而导致食品类价格全面上涨。而这次通胀,我认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2010年10月至今的10个月中,有4个月涨幅为温和通胀(3%-5%),6个月为恶性通胀(超过5%),各月度平均涨幅为5.3%,超过第一轮涨幅(3.8%),但低于第二轮涨幅(6.0%)。
第二,从涨价范围看,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从CPI的八大分类指数看,在这三次通胀中,食品、居住类持续上涨,成为推动CPI上涨的主因。但第一次通胀,其他六类都是下跌;第二次通胀,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止跌并出现上涨,但衣着和通信类价格持续下降;第三次通胀,特别是进入2011年以后,八大类价格都出现了上涨态势。所以我是赞成“全面通胀”这个概念的。
第三,从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程度看,对于这次通胀,我认为后者涨幅更大,推动作用更强。
第四,在这次通胀中,国际、国内灾害性天气、突发性事件对部分商品价格甚至价格总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输入性通胀因素日益增强。
李建伟:我个人认为本轮通胀有别于2004年和2008年两次通胀的特点有四个:
一是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即所谓“全面通胀”。和刘满平一样,我也赞成“全面通胀”的概念。
二是在食品价格中,水果、蔬菜等季节性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历来很大,但今年这些产品价格的季节性回调幅度明显缩小。
三是中下游企业对上游产品涨价消化吸收能力趋于弱化。以前,各个生产环节能够消化吸收上游产品价格涨幅,但近期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趋于下降,中下游企业对上游产品涨价的消化吸收能力明显弱化,导致各个生产环节产品价格同步上涨。
四是物价上涨与货币供给增速背离幅度加大。特别是自2009年1月份以来,背离幅度明显加大,2009年货币供给增速大幅度提高时,物价涨幅下降,但2010年1月份以来货币供给增速持续下降,物价涨幅反而不断提高。货币供给增速与物价涨幅走势从基本一致转向背离,重要原因是货币供给流向发生了重大转变,2009年大量货币供给流入资产市场,导致房价大幅度上涨,但物价并没有随同M1增速提高而同步上涨。2010年1月份以来货币供给增速下降,但与物价上涨密切相关的现金、短期贷款等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不断提高,导致CPI和PPI持续上涨。
朱敏:这次通货膨胀与前两次相比,其成因更为错综复杂,称其为“全面通胀”或“综合型通胀”也不为过,表现为这次通胀的形成,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货币因素,也有供需因素;既有成本推动因素,也有需求拉动因素。而从拉动这次CPI上涨的消费类别来看,食品价格上涨依然是最主要因素,这一点与前两次通胀比较类似。
这次通胀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其中多个因素是政策难以调控的,或负面效应极强,或调控难度很大,当局在出台有关调控政策时必然面临“两难”选择,因而抑制本次通胀的任务的确会更加艰巨。
由于美国经济低迷不振,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很大,这将进一步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加剧全球通胀预期,给我国带来新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为回收过多的货币流动性,货币政策必将进一步紧缩,但这无疑会带来经济增速下滑、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市场萎缩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居住价格上涨是拉动本次通胀的第二大消费类别,当局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已经连续出台了“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但调控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中国势必会经历一个粮食、蔬菜、油料价格逐步上升的长期过程,国内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总体上涨趋势不会根本改变,这是每个国家在经历工业化过程中必将面临的问题,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