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企业参与公益的热情渐长。然而,和人们的期望相比,这种热情仍待进一步激发。是什么阻碍了中国企业公益的脚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慈善蓝皮书》称,政府、社会、企业和公益机构各有其短,造成企业对公益又爱又怕、不爱也怕的局面。
与欧美以个人捐赠为主不同,中国企业一直是慈善资金的主要来源。2009年,全国捐款(物)总价值542亿元,其中,境内捐出款物总额为466亿元。作为捐赠主体之一,国内各类企业捐赠总额为272亿元,占境内捐出款物总额的58%。因此,企业公益的热情实际上决定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命运。不过,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中国企业对公益顾虑重重,步履也多犹豫蹒跚。《慈善蓝皮书》指出,外部环境不佳,内部动力不足,是企业公益不彰的主要原因。
社会环境压力大
蓝皮书认为,受传统文化中重农轻商的影响,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些弊端,社会公众对企业和商人多有批判和怀疑,认为他们有原罪,应对社会负面因素承担大部分责任。这使得企业和企业家不愿意因捐赠而露富。
当前我国企业捐赠行为中有权钱交易的现象存在,企业捐赠进入政府部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进一步加重了公众对企业捐赠的怀疑。
蓝皮书著者之一、社会资源研究所所长李志艳表示,除了不信任外,公众对企业捐赠的认识也较狭隘,关注点还停留在具体的捐赠数字,而不太关注捐赠的执行效果,部分媒体也采用“捐赠竞赛”的形式,有些捐赠相对较少或者捐赠流程过长的企业,会被指责为“铁公鸡”。舆论压力会使部分企业选择不捐或者隐捐。
再者,公众对企业的预期过高,要求企业采取毫无私心的纯粹利他行为,不能容忍企业将捐赠与企业战略、品牌、市场经营联系起来。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期望,与企业追求利润的合理需求相违背,不利于鼓励企业捐赠。
部分企业家还担心捐赠尤其是“裸捐”,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私人财产保护机制再次垮掉,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理性和谨慎的捐赠。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