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篇
观众之声
音乐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一些观众。
苏女士的女儿学习钢琴6年,自费购买了两张580元门票,没舍得让父亲来。苏女士说,秦川艺校经常组织学生听各种音乐会,不仅教给孩子琴技,还在拓展孩子的视野上下功夫。孩子每每听完一场高端音乐会后,都深有感触。一次听完德国艺术家的交响乐后,在车上妈妈给她放流行音乐,孩子说这是什么呀太难听了……
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练琴已有两年的孩子参加了郎朗演奏会。孩子带着望远镜,父亲拿着录音的设备,“装备”齐全。
一位琴童家长特地给孩子买了一张VIP票,自己却购买了一张580元的票,坐在二楼看台上。
观众中有一个“三代组合”,姥姥、母亲、孩子。两岁的孩子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不断地鼓掌。姥姥介绍,孩子平常8点就睡觉了,但看高雅的音乐会,她会特别专著。
一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对记者说,“孩子学琴已有四年,今天是带他来感受一下音乐,让他不只是停留在单纯的练习上,而是更深地理解音乐。”记者问这位六年级的男孩子是否会像郎朗那样刻苦练琴时,孩子连声说:“不会不会,太苦了”。
一位刚上六年级的女孩说道:“我觉得应该学习郎朗的拼搏精神,但不一定要用在练琴上。”他的妈妈在旁边微笑着说:“我让女儿练钢琴主要是培养她的爱好,我感觉钢琴能够塑造一个女孩子优雅的气质。”
一个带着还在上幼儿园小男孩的妈妈对记者说:“郎朗曾经经历过那么多的苦,却都挺过来了,除了他父亲的教育之外,关键还是他对音乐的痴迷,所以孩子能否走钢琴这条路还要看孩子是否真的喜欢……”
望子成龙难矣哉
郎朗的“前生”经历,也令那些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心仪不已。2岁学琴,5岁获奖,17岁就与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家同台演出;而其父亲近乎恶魔般的管制、逼迫儿子学琴几乎导致郎朗自杀的“恶行”,令如今28岁的郎朗在回忆录中仍心有余悸。有意思的是,郎朗的“后怕”不但没有令今天的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管束有所收敛,反而成了他们“棍棒教育”的“理论依据”。
郎朗在新闻发布会上曾语重心长地对家长说,“艺术这东西不是逼迫式就能灵的,最好让孩子多看看音乐会,真正爱上音乐。”同时他强调,“弹琴不能光靠技术,主要还是靠脑袋,要有文学的滋养,文化的积累。”
郎朗的莅临,激起了多少家长的梦想!记者的一位朋友经常教育学钢琴的儿子:“郎朗行,你为什么不行?”
一方面,棍棒之下出天才,马友友、莫扎特的父亲都是严格管教儿子的“模范”,贝多芬的父亲更是以拳打脚踢将儿子“打”上了音乐圣殿……但从另一方面说,天才总是凤毛麟角。
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天赋判断,一般都是高估的。如果不管孩子的天赋如何,只是一股劲地逼迫孩子学琴,不知会有多少孩子被管得成为蠢才。
一位律师朋友对记者说:郎朗的成长历程,像一个神话吸引着无数望子成龙的琴童家长的眼球。郎朗的成功是否能在自己孩子身上复制?这是每一位琴童家长内心深处最大的愿望和最不愿触及的痛。
大部分越是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远的孩子,付出与得到的越不成正比。
记者的一位朋友的孩子在父母的威逼之下学琴到初二。最后,孩子对母亲说,如果再让他练琴,他就拿斧头把钢琴砸了,吓得母亲再也不敢提练琴的事了。孩子解放似地去打他喜爱的篮球,现在进了专业队,去日本打球了。
秦川艺校的王鹏香校长说,早些年,家长觉得投资那么多,就得让孩子学出点什么来,在以后的高考、就业上有所回报;面对现实,家长的想法开始转变了,是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选择最好的老师,至于究竟能孩子学到多少,这方面要求就不高了。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和素养。
一位钢琴教师说,“弹钢琴是一个很大的体力与精力的消耗过程,如果安排不合理,孩子、家长付出巨大,最后,孩子的才能与未来会被葬送。为了钢琴事业,我流过很多眼泪,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学琴会如此艰难与痛苦?为什么那些小小的心灵不能从音乐中得到滋养而真正的快乐呢?!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快乐的钢琴家,快乐的艺术大师!”
过江之鲤,趋之若鹜。真正能跳过龙门的又有几人?
令人欣喜的是,大部分家长并没有因为望子成龙而失去理智,老师也并没有过分追求“业绩”而一味地让学生练琴,他们并没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朗朗。也许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一个孩子又都会成为郎朗!
责任编辑:cprp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