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装备迈向“中国创造”--武汉重型机床集团的自主创新之路
新华网武汉12月1日电 从连续5年巨额亏损到连续10年跳跃式发展,从95%的资产负债率,到跻身武汉“纳税百强”行列,从设备的数控化率只有5%,到设备和产品的数控化率达到95%……武汉重型机床集团依靠自主创新实现“浴火重生”,成为引领中国装备迈向“中国创造”的排头兵,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开辟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
体制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1958年诞生的武重,是“一五”期间国家投巨资由前苏联援建的唯一一家超大型“工作母机”生产专业厂,先后为国家建设开发制造各种重型装备近2万台(套),曾以生产重型机床产品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而成为名闻世界的“亚洲明珠”。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而全”的国企体制僵化、机制不活、冗员过多、竞争力弱、负担过重等弊端逐步显现,高峰时期员工多达3万的武重,从1995年开始出现连续5年的巨额亏损。
从投产时毛主席剪彩、周总理现场任命厂长,到多任武汉市委书记把武重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联系点,武重仿佛一夜之间从天上跌到了地底。一些离退休老工人谈起困难时期的武重,不是痛心疾首,就是泪流满面。
六成以上的工人息工、待岗;企业上下人心浮动,技术骨干纷纷“孔雀东南飞”;生产经营举步维艰;资产负债率高达95%……
2000年,武重抓住了国家推出“债转股”的机遇,与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债转股协议,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一举把企业资产负债率降到了24%,并成功实现机制的转换。
采取无偿移交地方、挂牌出让等方式,武重先后将学校、医院、房地产、居委会、有线电视等诸多辅助单位全面剥离。
通过盘活厂区200亩土地的存量资产,武重开全国之先,采取工龄补偿的方式,一次性对4000名富余人员实行了工龄“买断”,同时将2500多名在岗职工的全民所有制身份转换成合同制,彻底变革了劳动用工制度。
企业内部则从专业公司入手,自下而上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在对新老工人等特殊员工给予两三百元补贴的基础上,将刚性工资与浮动工资比例,由原来的8:2变为2:8,打破“吃大锅饭”式的岗位工资制分配制度,全面实行工时考核工资制……
集团董事长黄照说:“机制与体制的转轨,让武重彻底摆脱困境,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从2000年开始,武重的经济效益连续10年实现跨越式增长,销售收入以年均超过30%的速度增长;年利润总额以83.4%的速度增长;国有资产保值率8年增长270%以上。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