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打造现代化装备
按当初设计,武重厂房使用寿命也只有50年,其绝大多数装备,也到了淘汰的边缘。到上世纪末,这一长期研制和生产高端数字控制装备的企业,自身装备的数控化率竟不足5%。
制造业水平的竞争,与其说是工业产品的竞争,倒不如说是制造装备的竞争。在机床领域,由于受国外的技术封锁,不少我国急需的重大装备都面临着花费巨资也买不到的尴尬。
为打破技术封锁,跨越因设备落后而在普通机床与数控机床之间形成的“技术断代”, 武重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走出了一步“用土地换发展”的妙棋:即以土地级差的形式将武重整体搬迁,用“零财政”投资支出的方法实现自身“再造”。
在两年多的搬迁中,武重采取“自制一批,改造一批,引进一批,淘汰一批”的策略,全面实现了自身装备的“换代”“升级”。
自主开发42台(套)加工设备,不仅使武重突破了海外的技术封锁,而且带来了生产工艺的创新,把装备的数控化率提高到了95%。
“按高端车床的零部件加工需要一边生产产品,一边装备自己,是武重成功搬迁的最大亮点。”集团总经理彭斯林介绍,设备搬迁改造的6.8亿元投资,有5亿元采用的是自制设备。
为配合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武重还全面加强了技术设计工艺队伍、技术标准化队伍和技术情报队伍的建设。
为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每年武重都选拔一批本科以上学历、三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技术员去高等院校深造。今年,已有35人被选派出去攻读研究生。
产品创新——填补国际外空白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武重自主开发了国家急需的一大批重大数控设备,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6米单柱移动式数控立车,完全替代了进口。
近年来,武重又完成了5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基本形成了“生产一代,设计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研发新格局。武重能在中国重型机床行业占据领先地位,绝非一日之功。
“即使在生产经营跌入低谷时,武重也未放弃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集团总工程师桂林说,“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向科研部门倾斜,一直是武重的传统。”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