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11月下跌5.33%,但仍在5月以及10月均线上方运行,月成交4.6万亿元,为历史上第二大月成交。
中原证券 李 俊
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国内CPI增速持续创出新高,城乡居民的通胀预期明显强化。为此,前一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价格上涨的势头,农产品价格因此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落,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对于A股市场说,在强烈的通胀压力下,临时性的价格干预措施存在向价格管制措施演变的可能,沿着上游-中游-下游价格变化主线而催生的投资逻辑存在一定的风险。
价格干预带来隐忧
从历史上来看,2004年、2008年管理层曾两次出台临时性的价格干预措施,并随之引发A股市场大幅动荡。2004年4月24日,发改委要求在CPI涨幅月环比超过(含达到)1%或者同比累计连续3个月超过4%时,应暂停出台提价项目三个月。上证综指因此延续了前期的跌势,调整时间长达5个月,下跌幅度达22.94%。2008年1月15日,发改委宣布对全国范围内多种重要商品如成品粮、植物油、猪羊肉及制品、液化气等实行临时性干预措施,要求生产企业无论涨价多少,在调价前必须申报。在这一阶段,上证综指调整了三个月,下跌幅度达42.75%。
而进入2010年,多因素下的通胀压力再次显现。10月CPI同比增速达4.4%,11月CPI有望再创年内新高。在此背景下,临时性的价格干预措施再次出台。2010年11月8日,发改委等多部委拟联合制定相关控制价格上涨的措施;2010年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2010年11月19日,国务院出台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等16条措施;2010年11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做出修改。与上述两次价格干预相一致的是,A股市场自2010年7月以来的反弹终结,11月8日至今的下跌幅度接近10%,区间最大振幅超过15%。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