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确实需要政府在社会保障和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增加大量投入。
在他看来,切实压缩目前无效和低效的政府投资及其他政府消费,减少腐败和浪费,就可以节约大量公共资金。同时改革资源税体系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体制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市民化与扩内需
“如果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是一盘棋,那么城市化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活棋。任何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都是需求问题,农民工市民化带来的是巨大的内需。”汤敏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的研究,每1%的乡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将使中国居民消费总额提高0.19至0.34个百分点。
按照官方的统计口径,过去10年,中国城镇化率以接近1.2%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底,中国有城镇常驻人口6.22亿人,城镇化率为46.6%。
但是,内需却没有相应地扩大。其中的原因在于,依照这种统计口径,所有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均被统计为城镇人口,而其中超过70%的新增城镇人口是持农业户籍的进城打工者和郊区农业人口。
这些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就业和生活,但仅仅是劳动力的城市化,而不是家庭的城市化,因此农民工们很少在城市消费。同时,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不能享有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也使其消费能力偏低,没有真正带来内需的增长。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其9月21日报告中把这一状态称为“半城市化”。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9月初发布的一份报告则将其更形象地称为“伪城市化”。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