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能需要两个五年规划来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层须设法清除依然强大的旧体制遗产。各级各地政府既不能以追求增长为由而拖延经济转型,也不能在没有清晰路线图的情况下急于求成。业已具备转型条件的沿海省份理应为探索适应中国经济转型的可行路径而先行先试。而作为转型的必备条件,既有政绩考核体系改革亦迫在眉睫。
将于下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在中国经济改革尤其是经济转型史上写下浓重一笔。
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文件稿将提请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预计在履行相关手续后将正式颁布实施。备受海内外期待的中国发展方式转型大戏届时将全面启幕。
在经济转轨方面已是八段高手的中国,如今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却显得有点一筹莫展。而像中国这样经济结构复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且经济沉疴积重难返的新兴经济大国,在没有太多转型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要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系统工程,其难度可想而知。环视当今世界经济大国,在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经济体中,无论是美日还是法德,其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升级路径均与中国迥异,中国至多只能借鉴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成功做法。欣慰的是,中国30余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中国完全可以在没有成熟理论的指导下推进改革与发展。例如,由计划向市场的大规模的制度转型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而现代经济学以往的研究对象偏重于成熟经济和规范市场中的经济问题。西方并没有一套成熟的转轨经济学理论可供中国借鉴。但是中国政府及其经济学家们以其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验证了渐进式改革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找到了渐进式改革内在的逻辑;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也证明了一个事实:即,产权并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唯一的,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制度安排,它是一个内生的制度安排,只有当市场经济其他的制度有了相应的完善的情况下,产权本身才会内生的明晰化,从而改变了传统产权经济学的一般结论;同样值得肯定的是,在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中,作为改革主导者的政府,不仅有着巨大的行为空间,也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