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8月17日电(记者王志)今年4月以来的新一轮楼市调控,正进入深度调控期。近日,上海、海南等地国土部门纷纷加大清理查处闲置土地力度,山东、甘肃等省也先后出台打击囤地、炒地新规,矛头直指作为房地产源头的土地市场,给此轮楼市调控带来持续积极的政策信号。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房产商闲置土地仍然存在人为切块拖延开发、“炒地皮”和借口“规划调整”等三大乱象,打击囤地炒地等违法违规行为须“动真格”。
各地“重拳”打击囤地炒地 开发商戴上新“紧箍咒”
近日,各地陆续传出查处闲置土地的消息,让苦苦等待买房的老百姓心中一阵振奋:截至7月30日,上海市今年以来已收回或启动收回程序的闲置土地有15幅,已督促开工的有315幅;海南省已清理出2009年12月31日前涉嫌囤地和闲置房地产用地43宗、5400余亩。
同时,山东、甘肃等地纷纷出台较此前更为严厉的土地出让监管措施,矛头直指闲置土地、囤地炒地等房产商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其中,囤地、炒地者今后不许拿地,成为颇具威慑力的一道“杀手锏”。山东、甘肃等地新规都明确规定,欠缴土地出让价款、闲置土地、囤地炒地、履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存在严重违约行为等房产商,将被禁止参加土地竞买活动,给囤地开发商戴上一个新的“紧箍咒”。
土地是房地产市场的基础“原料”,在土地供应总量保持稳定基础上,开工面积多少直接影响后期楼市供给,进而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
近年来,随着国内楼市快速升温,建设用地价格一路飙升,各地“地王”频现印证了这一点。但一些开发商为追求更高利润,采取拖延工期、分批开发等多种手段,人为放慢项目开发进度,囤积、炒卖土地行为时有发生。日前曝光的泛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繁华地带购置的4块土地闲置6年,期间5次调整建设规划,据估算6年间开发商仅靠坐收土地和房地产自然升值的利润就超过200亿元,囤地暴利令人触目惊心。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