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力度明显加大的一系列土地新规,有利于规范开发商拿地行为,成为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在地方的细化延续,再次表明政府对加强楼市调控的态度和决心。”济南楚天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晔说。
遏制土地闲置乱象的关键在落实
山东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李铁岗教授说,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黄金地块,已出让数年的土地仍被闲置撂荒,不仅造成稀缺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囤地炒地直接推高房价,弱化了政府调控楼市的政策效力。
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仍然约有一万公顷闲置土地,其中46%左右的闲置土地是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各地特别是“一线城市”,房产商囤地、炒地有多种“模式”,主要有人为切块拖延开发、“炒地皮”和借口“规划调整”等三大“乱象”。
故意多批次开发演变为“变相囤地”。一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房地产公司老总告诉记者,在预期未来房价看涨的情况下,开发商拍得一块土地后,原本分两期就能开发完毕,却故意将土地分割成若干小块多批次开发。
“开发期数由一两期变成三四期,甚至是七八期,这样一般两年内就可以盖好全部上市的房子,最终可以陆续卖上三四年。随着后期房价上涨,同一地段的房价比两年前上涨四五成,甚至是一两倍,开发商自然赚得‘盆满钵满’,利润比正规开发要高出好几倍。”这位老总说。
“炒地皮”同样能给开发商牟取巨大利益。陈志晔介绍,一些主业并非房地产的企业,把房地产作为一种投机手段,买地后不急于开发,而是先放上一段时间,待土地增值有利可图后便直接转卖或以其他方式开发,这种“炒地皮”比单纯卖房子的收益率要高出好多。
山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鲁仁说:“土地闲置、囤地等违规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就在于政策法规难以切实落实到位,该处罚的不处罚,该收回土地的收不回来,让不良开发商钻了‘空子’。这些惩处力度更严的新规给不法开发商以有力震慑,但根治这一难题的关键还在于能否直击囤地、炒地行为的软肋,真正让违规开发商血本无归,不敢越雷池一步。”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