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不了物价上涨。而美国实体经济暗淡,贸易赤字重新攀高等等,将会继续压制美国未来的物价走势。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率从2010年起开始持续回落,年率已经从2009年12月的2.72%下降至2010年6月的1.05%。美国经济前景不佳,GDP增速下降,而物价指数也节节走低,未来的趋势就是通货紧缩。
新兴经济体有滞涨风险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金融海啸并未直接冲击全球一些新兴经济体。但是美国和发达国家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经济开始出现衰退,居民消费开始下降,因此对于海外的产品需求下降,导致国际贸易出现萎缩的情况。而一些新兴经济体因为经济发展对于海外的市场依赖比较大,因此国际贸易萎缩导致其出口受阻,从而引发经济回落。所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以后,新兴经济体同样采取了规模宏大的财政刺激计划和信贷膨胀的货币政策。
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财政刺激往往将财政资金直接注入居民手里从而直接增加普通居民的购买力不同,新兴经济体的财政刺激往往投向了基础设施,因此实际上是加大财政投资,所以往往引起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一方面可能引起民间资金投资渠道的受压,导致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而民间资金在逐利的本性下,炒作股票、房产和一些民生产品,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和许多民生商品价格上涨。
新兴经济体除了财政刺激与发达国家不一样以外,其货币政策的刺激结果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也不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货币刺激是为了信贷市场的解冻和促使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但是银行间普遍惜贷,银行利用中央银行的廉价资金购买国债,资金并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所以没有引起物价上涨。但是新兴经济体的海量信贷往往成了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贷款,进入了流通领域,特别是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和基础设施领域等等。因此这些信贷资金往往导致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由于目前全球日益走向重商主义,贸易争端有增无减,因此靠海外市场带动经济发展再无远大前途。新兴经济体内需不振、投资的边际效用下降、出口再无前途,因此与发达国家也有类似之处,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几个引擎出现乏力的状况,未来长期的、有质量的高速增长模式难以寻觅。但是目前一些新兴市场的财政和货币刺激计划并没有明确退出,流通领域仍然有大量的货币,物价呈现上涨压力。从总体上来看,新兴经济体的M2超过GDP的缺口较大,经济增长和经济自身的容量难以长期的吸纳过量的货币,而由于增长引擎的乏力,经济已经有下行趋势,因此有滞涨的风险。(陈东海 作者单位:东航国际金融)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