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上海为什么出不了“著名企业家”
来源:中国企业家 更新时间:2009/7/22 10:36:17   
>> 相关新闻链接
·李开复:危机中不能丧失价值观 ·孙丕恕:学IBM,不走“联想”路
·小企业金融服务该由谁提供? ·吴晓波:柳传志曾在社科院门口卖过运动短裤
·创业板上市申请周日开闸 六大行业受青睐 ·中央企业生产经营尚存四大问题
·周小川:政府将松绑民营企业投资限制 ·田立:呵护民企的上游意识
·安永CEO:业务萧条期的中国机会 ·SAP运营总裁:低迷期更需战略

粤商为什么动不动就“北伐”?

  1990年代初,我常常去珠三角采访。无论在顺德或是中山,无论企业的大小,在几乎所有的总经理办公室里,都会看到一张中国地图。那些操着一口别扭普通话的年轻人动辄就站在地图前面挥斥方遒。

  那时正是广东粮、珠江水北伐全中国的“龙兴时刻”。一直到今天,那里的企业家还是改不了动不动就北伐的喜好。

  这样的气质当然又与地域系谱有关。

  广东自1750年代之后,被乾隆帝定为“一口通商”之地,中国沿海只有在这里对外开放。朝廷设立“十三行”,也就是十三个国有贸易公司,粤海关抽税所得不入户部而属于内务府,为皇家的“小钱袋”。正因如此,广东形成了贸易全国的传统与格局,陶瓷、茶叶、丝绸及白银在这里源源流出,西洋奇巧之物及后来的鸦片也从这里源源流入,由市成城,因贸而工,珠三角一带的外向型工商传统因此而成。此外,广东还是买办阶层――现在我们称为“跨国公司的高级经理人”的萌芽地。据法国学者白吉尔计算,到1910年前后,全国有10万个买办,广东占了一半,这群人是第一批具备了全球化观念和现代公司理念的中国人。自晚清孙中山起事以来,广东一带就成了革命的发源地,“北伐”成了常态,这种精神竟也渗透到商业中来。

  1978年之后,一向被视为台海前线的珠三角突然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香港商人的进入,当时香港是全世界最大的成衣、玩具和塑料花制造基地,港商率先提出“三来一补”,内地的成本优势顿时被激发出来;二是大量逃港人员回来,成了第一批拥有原始资本的创业家;三是粤商的“北伐”传统仍然健在。于是,大量新潮的服装、食品开始倾销全国,最后在中国改革史上留下了一个响亮的记忆――“80年代,看广东”。

  1999年后,在新兴起的地产热中,广东企业家不但成了第一批淘金者,更是率先走向全国进行开发的集群。

  粤商喜欢外出征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原本就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南腔北调,天下原本就是他们的家。

青岛:孔孟后人的商业精神

  在北方地缘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山东青岛的企业家集群。海尔、海信、 青岛啤酒(行情 股吧)、 澳柯玛 (行情 股吧)、 青岛双星(行情 股吧)(董事长汪海是全国第一届优秀企业家),都是闻名全国的大企业。2000年,中央电视台评选第一届CCTV年度经济人物,十个人中,青岛企业家就占了三席,分别是张瑞敏、周厚健和彭作义,这样的荣耀日后很少看见。

  青岛企业家的身上积了历史的三层“地缘记忆”。

  一是北方的豪迈之气。山东自古出大汉,吃大蒜,拉大车,唱大歌,长大个,一切都讲个大字,所以,山东容易出大企业家。

  二是山东的好儒之风。邹鲁是儒家的发源地,这种气质很自然地渗透到商业的每一个方面,在内部管理上,特别容易形成“君君臣臣”的企业文化,对制造型企业尤为有利,在营销方面,山东人最善于制作打动人心的广告,能够把一切都说得天方地圆。

  三是青岛的外向传统。此地为沿海城市,早年受德国、日本的半殖民统治,有独特的杂交文化,而且与日韩接近,成为产业梯级转移的最佳入让市场。与很多封闭、内敛的北方城市不同,青岛有开放的气质。

  青岛企业家仿佛一群内外兼修、文武皆备的武士,在中国企业界独树一帜。

东北:黑土地为什么长不出大企业家?

  在梳理中国百年企业史的时候,我会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东三省,那么肥沃的黑土地,为什么没有长出几个大企业家?

  说东北肥沃,不但是说土壤,而更是说经济。早在1920年代,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治理东北的时候,就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沈阳的兵工厂是唯一能够自主制造飞机和卡车的大型军工企业,哈尔滨则是东北亚最大的国际大都市。据曲晓范在《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一书中的计算,1945年抗战结束时,全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中,东北占85%,台湾占10%,连年内战的其他地区只占5%。东北工业规模不仅大于上海地区,甚至还超过日本本土,位居亚洲第一。

  新中国建立后,东北仍是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后,东北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因而有了“共和国长子”的称号。

  但是,东北从来没有出过大企业家。

  道理似乎在于:从1920年代开始,东北经济就是以国有化为特征的,国有投资、国有经营、国有垄断,需要自由空气的企业家精神当然就被窒息掉了。所以,东北有最具纪律性的产业工人,能够出王进喜这样的铁人典型,可是却出不了企业家。

  这样的“土质”已经形成将近百年,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国有企业生锈衰落,民间商业缺乏基因,昔日的优势陡然变成了“包袱”,因而造成经济长期徘徊不前。

  用熊彼特和德鲁克的说法,所谓企业家精神是由两个元素构成的,一是自由的精神,二是创新的精神。在中国,哪块土地容易长企业家,只要看这两条就可以了。


 



责任编辑:cprpu
上一页 [1] [2] [3]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