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吴晓波:柳传志曾在社科院门口卖过运动短裤
来源:电脑报 更新时间:2009/7/21 10:54:26   
>> 相关新闻链接
·安永CEO:业务萧条期的中国机会 ·SAP运营总裁:低迷期更需战略
·柳传志:寻找中国式资本路径 ·史玉柱:危机下首要不是抓机遇 是抗诱惑
·柳传志:怎样当一个好总裁 ·俞敏洪:创业的八大能力
·邓俊豪:衰退中的企业行动纲领 ·柳传志:企业应对危机的最好办法是强壮自己
·匡恭彧:危机下如何推进矿业发展 ·万科副总裁解冻:做老大很"不幸" 形势大好亦风险

   

    晓波档案:中国最出色的财经作家之一,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著有《大败局》、《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大败局2》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电脑报记者 黄旭

  话说吴晓波听闻丁磊养猪的消息后,发短信问丁磊:“这事儿真的么?”丁磊回:“兄弟,这事可真有。”吴晓波大笑:“好哥们,你去养猪,我去种菜。”

  菜种在哪里?吴晓波自己的小岛上。他10年前在浙江千岛湖买了一座小岛,种了数千棵杨梅。记者采访时,适逢杨梅丰收,吴晓波遂邀约:“走,吃我的放心杨梅去。”

  吴晓波希望退休后做回果农。但现在,他除了拥有小岛和几套别墅,10年来还保持每年买房一套的习惯——“即使要站,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对此,吴晓波说,既非炫耀,更非露富,其实跟财富观有直接关系——如果我是一个很贫穷的人,每天跟这帮富人在一起,吃的是鲍鱼甲鱼,回到家里住三五十平方米的房子,每个月拿2000块钱的工资,怎么能够平和得了?不“革命”怎么行呢?

  30年草莽英雄

  “197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按时上班,走进办公室前他先到传达室拎了一把热水瓶,跟老保安开了几句玩笑……”——这是《激荡三十年》正文的第一句话,很普通的一句话,却轰然开启了中国企业家三十年的激荡风云录。

  如同那时的柳传志一样,12岁的吴晓波也想不到自己未来人生图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0年后,柳传志的联想正飞跃发展,吴晓波则刚从复旦大学毕业,为工作分配问题而烦恼:为了爱情,他必须回杭州。随后,他骑着自行车到新华社浙江分社碰到了好运气。

  至此,吴晓波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记者生涯。以记者的身份,从1990年起,吴晓波至少调研、访问了1500多个企业家,与几乎所有国内知名的企业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

  身为记者,吴晓波看着干部纷纷下海,新公司纷纷成立;看着柳传志、王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看着西湖彩电厂、西泠电器、金松电器从发展到分崩离析;看着爱多VCD、秦池一个个标王诞生,又陨落……这一切,后来都成了吴晓波《大败局》、《激荡三十年》中的宝贵素材。

  25岁时,吴晓波成了杭州第一个开专栏的人,1996年,吴晓波开始写书,从此以每年一本的速度,一发而不可收,内容大多与经济有关,模糊许久的理想渐渐清晰起来。

  2004年,吴晓波离开新华社。同年,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访问学者。此时的吴晓波,正陷入焦虑之中,为找不到一个好的题材而苦恼。两年前,他写了一本研究中国企业失败案例的《大败局》,一夜之间影响了诸多商业人士。随后,其他书籍虽然都保持了稳定的销量,还是未能企及《大败局》达到的高度。

  在哈佛做访问学者期间,他悲哀地发现,竟然没有一份史料可以对美国人介绍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国的商业思想和脉络到底如何形成的,其经验和教训是什么?”吴晓波感到一件工作必须去做——创作1978年到2008年中国企业史。在MSN上,吴晓波告诉国内的妻子,他决定写一部横跨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企业史。

  这是一个枯燥和充满挫败感的过程。“从一开始就很绝望,感觉就像是在大雾中一寸一寸地匍匐前进”。14年记者生涯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的一切,为吴晓波积累了足够多的第一手资料。然而,究竟应以怎样的叙述逻辑来呈现这惊心动魄的30年?

  最终,吴晓波选择了编年体,把自己定位于一段历史和一个群体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其模本是记录1932年~1972年美国社会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以时间为切割面,通过国有企业、外资和民营经济三股力量的博弈来呈现这30年的中国企业改革进程。明线叙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日新月异,暗线则叙述那些试图冲破制度束缚的企业家。这些人包括鲁冠球、柳传志、张瑞敏、顾雏军等。

  这部由众多人物命运和历史细节构筑起来的中国企业史,为中国企业改革30年提供了诸多宝贵细节和资料。比如潘宁用手锤等简陋工具打造出中国第一台冰箱那天,雷雨交加,他一个人冲进大雨中号啕大哭;比如2004年柳传志收购IBM,在北大总裁班上问:“有多少人看好这次并购?”结果只有3个人举手。

  对吴晓波而言,《激荡三十年》只是一个开始,写的时候他就发现“很多东西不是30年的产物,中国商业有它内在的血脉。”这个血脉的梳理让他创作了《跌荡100年:中国企业1870-1977》。这仍然不是最终目标,“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的分封制,中国商业的核心逻辑是有脉络可循的……撰写中国2000年商业史是下一个艰巨任务。”吴晓波说。

  访谈

  柳传志卖裤衩书写了企业发展史

  电脑报:应该怎么来看待中国企业家改革30年的发展历程?

  吴晓波:我认为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界有三次创业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张瑞敏、柳传志、王石等均在这一年创办企业)、1992年(由邓小平南巡讲话所引发)以及2001年(受互联网经济和中国加入WTO的双重感召)。

  我研究的一个结论是,改革开放不是一个有“预谋”的改革,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路该怎么走,结果会怎样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显赫的大型企业,像联想、万科、海尔,我们可以看到它在早期时也是一片茫然起步的。张瑞敏在海尔当厂长,他给海尔定的第一条规矩是:不准随地大小便。柳传志去办联想的时候,拿了钱不知道干什么,还被一个外地女人骗走了一部分钱。

  我还给你透露一个故事,柳传志曾经在社科院门口卖过运动裤衩。这是属于柳传志的原始积累过程。你现在看到一个伟大公司的诞生和成长,其实都是从一些很草莽的细节和故事中走过来的。这些公司的成长历程和曲折,也是中国公司或者中国经济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过程。在《激荡三十年》中我写道:一群小人物将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将中国历史不可逆转地推向了未来,这是很了不起的。

  电脑报:从《大败局》,到《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创作过程最艰难的是哪部,为什么?

  吴晓波:创作中最艰难的数《激荡三十年》了,如何描写那段历史、用怎样的体例和主线来记叙、比重怎样分配、如何处理庞杂的历史材料与细节,想明白这些问题,我用了1年多时间。而《大败局》是我的成名作,它采用一种案例集的模式,在当时是一种新颖的组合,并且是一个新颖的视角,但今天看来,它的创作门槛不是很高的。而《跌荡一百年》虽然历史更加悠久,但体例上是《激荡三十年》的延续,因此难度相对较小,只要解决素材问题就行了。



责任编辑:cprpy
[1] [2]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