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上海为什么出不了“著名企业家”
来源:中国企业家 更新时间:2009/7/22 10:36:17   
>> 相关新闻链接
·李开复:危机中不能丧失价值观 ·孙丕恕:学IBM,不走“联想”路
·小企业金融服务该由谁提供? ·吴晓波:柳传志曾在社科院门口卖过运动短裤
·创业板上市申请周日开闸 六大行业受青睐 ·中央企业生产经营尚存四大问题
·周小川:政府将松绑民营企业投资限制 ·田立:呵护民企的上游意识
·安永CEO:业务萧条期的中国机会 ·SAP运营总裁:低迷期更需战略

  三十年间,上海为什么没有出――哪怕一名全国闻名的企业家?这是一个很让上海人尴尬的话题。所谓企业家精神是由两个元素构成的,一是自由的精神,二是创新的精神。在中国,哪块土地容易长企业家,只要看这两条就可以了

传统:从地缘系谱上找基因

  王石跟我说过两次家谱的事儿。

  一是关于取舍。1988年,万科股份制改造,王石放弃自己该得的40%股份。他说,“我查了家谱30多代,我祖籍是安徽,追溯到湖北、江西,全是农民出身。农民要突然有钱了干什么?三件事:修椅子坟、娶小老婆、赌博……”

  二是关于传承。2004年深秋,我和王石在杭州对坐闲谈。王石问了我一个问题:“我的父亲是行政官员,我的母亲是锡伯族妇女,我也没有受过商业训练,那么,我以及我们这代人的企业家基因是从哪里继承的?”这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促成了我写《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的宏大企业史计划。

  所谓传统,传是“传承”,统是“道统”。

  说到中国企业家阶层的传统,就要从传承和道统分开来说:这个阶层是从哪里来的,因何具备了现在的特征,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价值观。系谱云云,关乎的是传承。

  说到传承,又有两个梳理的方向,一是家族系谱,一是地缘系谱。

  以我的观察,现在的企业家绝大多数没有家族传承。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企业家阶层曾经彻底断脉。1955年10月,毛泽东在《农业合作社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一文中明确提出要让资本主义马上“绝种”。他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在地球上绝种,变成历史的东西。”两个多月后,全国的私营工商企业全部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用当时的说法是,“跑步进入社会主义”。从那时到1978年,中国没有一家民营企业。状况的改变始于改革开放,从事私营工商活动的人,先是被称为个体户、万元户,到1987年才重新出现了“企业家”这个名词。

  在1980年代,从事创业的人,绝大多数是社会边缘人士,如农民(鲁冠球)、城市失业人员(年广久)、大学落榜青年(刘永行兄弟)、复员军人(王石)、国营企业精简下岗工人,甚至刑满释放人员(牟其中)等等。他们无法进入稳定的国营企业、政府机关或军队,因而被“逼”上了发财的道路。1992年之后,开始有中底层的官员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下海(如自称为“92派”的陈东升、冯仑等人)。在互联网经济兴起后,则又有一大群知识青年创业。这些人全数是白手起家,而且在家族历史上,没有商业世家的传承。极少数的例外,如荣毅仁家族是一个仅见的偶然现象。

  正因为这样的缘故,很多企业家在成就事业后,会问一个问题:我们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很大,很复杂,但是又必须回答。

  也许我们从地缘系谱上,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上海为什么出不了“著名企业家”?

  作为中国最大的工 商业城 (行情 股吧)市,三十年间,上海为什么没有出――哪怕一名全国闻名的企业家?这是一个很让上海人尴尬的话题。去年,上任不久的市委书记俞正声甚至出了一个题目是,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

  自洋务运动以来,上海就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重镇。当年李鸿章办的四大洋务企业,有三家放在这里――江南造船厂、轮船招商局和江南织造局。名号震天响的上海商人更是如过江之鲫,如办实业的荣宗敬兄弟、穆藕初,办金融的陈光甫、张公权,办航运的虞洽卿,办文化的张元济、史量才,办百货的郭乐、马应彪,当然还有从事黑色暴力产业的杜月笙、张啸林等人。可是,最近这三十年里,上海企业家似乎集体“沉默”。

“沉默”的原因与地缘经济有关。

  其一,作为国营企业――特别是轻纺和轻工产业的重镇,在1990年代之前,上海一直被计划体制压得喘不过气来,人才、技术和市场被周边数以十万计的江浙小企业分割蚕食。自上海证券交易所恢复及浦东开发以来,上海迅速复兴,不过,它的特征却是政府强力主导,民营企业家仍然无大作为。

  其二,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成为航运、金融和制造业的中心,由于体量惊人,因而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坐商模式”,百商汇流,坐地兴市,成为一种惯性思维。所以,上海企业家吸力足够,呼力不足,很少看到他们满头大汗地跑到穷乡僻壤去打市场的。在消费品领域,上海产品只能够在一级市场昙花一现,缺乏渗透力和亲和力,是上海企业的通病。

  其三,以上海的区位优势,百年以来,最容易做大做强的产业分别是航运码头、金融、地产、文化和重化工业,而上述产业绝大多数仍是国有资本密集之地,所以,上海容易出大企业,却出不了大企业家。

  上述的三个特征不改观,上海还是出不了荣宗敬或马云。



责任编辑:cprpu
[1] [2] [3]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