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汇改后,人民币每日波动幅度迅速放大,与此同时,伴随美元近期的整体走软,人民币也在上下震荡中呈现小幅升值态势。增强汇率弹性、实现更加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无疑是符合历史趋势的选择,但汇率弹性的扩大以及多年来挥之不去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却不可避免地给中国出口企业管理外汇风险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而借助衍生金融产品规避汇率风险必然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正确利用衍生产品,避免再次出现对赌巨亏也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笔者了解到,目前部分外资金融机构正在大力营销的部分“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的衍生金融产品就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
举例来说,其中一类产品合约的基本设计如下所示:甲(外资金融机构)乙(中资企业)双方以人民币/美元NDF报价为标的,每季度进行一次结算,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两年或三年)NDF市场一年期人民币/美元报价在6.50-6.80之间,则外资机构在约定的日期(如每季度末)按本金的一定比例向中资企业进行支付,如果报价低于6.50,则合约中止,若报价高于6.80,则由中资企业向外资机构进行支付。
表面上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的背景下,这类衍生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企业的汇兑损失,但实际上存在严重的风险、收益不对称问题,中资企业可能遭受重大损失。
风险一,中资企业收益有限,但潜在损失无限。
由于该类合约规定了在人民币/美元NDF报价低于特定价位时合约自动终止,这就有效控制住了外资机构的潜在损失,但由于对人民币贬值没有设置合约中止价位,这就在理论上使中资企业的潜在损失可能是无限大的。
事实上,人民币贬值预期在NDF市场出现过不止一次,近年来最强烈的一次发生在2008年底至2009年初。当时由于海外市场急剧萎缩,中国出口从同比20%以上的正增长骤跌至20%左右的负增长,尽管人民币中间价保持稳定,但NDF市场人民币却出现了较强的贬值预期。在2008年12月上旬,人民币/美元一年期NDF报价曾达到7.35左右,暗示人民币对美元一年期贬值预期高达约7.5%。
风险二,片面夸大人民币升值预期。
该类产品在营销中往往片面强调、甚至夸大人民币升值预期,并以公司研究报告、公开媒体讲话等形式人为制造紧张气氛,诱使出口企业高估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自投罗网。
我国出口企业曾有过因高估人民币升值幅度而蒙受损失的经历。2008年初,多数外资机构发布研究报告预测人民币年内将升值10%以上,并且通过压倒性的舆论宣传给我国企业造成了严重心理恐慌,企业大量采用各种外汇衍生产品试图规避损失,但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升值幅度不足7%,众多企业因此遭受巨额汇兑损失。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