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当地政府还拟提供3亿元产业基金,用于支持比亚迪的研发事业。“按年给付,每年4000万元。”
在“政府投资”对比亚迪慷慨相助的背后,陶静湘等的一个“阳谋”是:利用新能源汽车这张牌,申报“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让现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12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开发区”。
陶静湘说,湖南环保科技园(原称雨花区工业园)过去一直是“草根园区”。能引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期间辛苦一言难尽。而一旦扩区、升级成功,所有努力就都没白费。毕竟,“国家级开发区”意味着更多的用地指标和更大的政策空间。
而在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海霞的考虑中,以政府的产业基金支持大企业在长沙安家落户,是加快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需要。
在年初制定的2010年投资思路中,长沙市发改委明确表示:“必须在坚持扩大政府投资中加快结构调整。”“政府要在保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的基础上,加大对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支持,带动市场投资跟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对于2010年的政府投资结构,长沙市发改委提议:“基础设施投资占比30%,社会发展投资占比12%,产业投资占比58%。”
按照新的政府投资指导目录,以比亚迪电动汽车城和远大住工环保型标准化住宅项目为代表,一批有着新能源、低碳概念的产业项目,继“铁公基”之后,成为长沙市政府投资的“新宠”。这些产业项目不但可以获得政府投资支持的推广示范,还能在用地、税收和政府补贴资金方面享受到实惠。
“铁公基”退潮
作为中部重镇,长沙市政府投资的结构性微调,与宏观调控趋严密切相关。
2009年,在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的推动下,长沙市投资达到历史高位: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41亿元,同比增长30.3%。
2010年,长沙市政府投资继续高位运行。地铁工程、过江通道、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棚改工程等一批投资达数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
一拥而上的政府投资项目,对地方财力构成了巨大考验。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