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如何度过经济严冬?本刊记者在调研中梳理出八大举措。这些做法对央企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为实体经济中坚力量的跨国公司,因其全球化生产经营完全纳入到世界经济当中,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最为严重。危机阴霾笼罩下的跨国公司,已深刻感受到其破坏力。跨国公司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某种程度上关系着全球经济的恢复发展。
削减开支
金融危机导致企业业绩迅速下滑,由于资金缺乏,无法推动大幅度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削减开支已成为跨国公司度过经济严冬的重要手段。
首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裁员。从“500强”到小公司,裁员风潮弥漫。2月4日,松下宣布裁员15000人。继2008年第三季度裁员3000人之后,1月15日,摩托罗拉宣布全球裁员4000人。据悉,此次举将从今年起为摩托罗拉每年节省资金约7亿美元。美欧日多家大公司在1月26日同一天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令世界各地超过9万人失去饭碗。无论是高端技术研发,还是低端劳动力市场,都出现严重供过于求的状况,在职人员的工资水平也相应降低。
其次是控制运营成本。运营成本不但要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实施有效控制,而且是企业摆脱危机的关键。当业绩增长放缓销售业绩下滑时,为了安全度过经济环境低迷的经济周期,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成本控制上寻找压缩空间。而选择降低采购成本来实现运营成本控制,不但可以提高自身利润水平,也可以让利于消费者,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除了直接裁员和控制运营成本,还有更高层次的消减开支的手段,即投资项目的延期或者说取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告诉《国企》记者,一般来说,一个项目牵涉到几十亿美元。取消或推迟投资项目,则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最重要的地方。
并购重组
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美欧日均有国际级大企业间的并购案发生。同时,各项并购案均伴随大规模业务调整和裁员,力求在经济严冬中求得生存机会。
美国两大金融机构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2009年1月1日分别宣布,已各自完成对美林证券公司和美联银行的收购。这两笔收购案在2008年9月先后启动。就此,美国银行资产规模达到约2.7万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
2009年1月12日,苏格兰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英国莱斯银行表示,它们增发的新股认购未果,英国政府将正式成为两家银行合并后的莱斯银行集团的最大股东,占有高达43.4%的股份。
5月12日,美国银行将135亿建行H股全部转让给机构投资者。自2008年12月31日以来,外资机构至少减持了500亿中资银行股,获利超千亿元。
并购、国有化、出售资产、转让股份还不是最糟的,因为至少还有的救。更糟糕,比如美国通用汽车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客观地说,金融危机在带来杀伤力的同时,也为一些跨国公司带来了机遇。在危机时期,很多企业或破产倒闭,或因财务压力被迫寻求兼并收购,使并购方拥有很大的选择范围,也为低价收购和整合行业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很多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资产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买不到,而危机时期却很容易低价买到。
选择突破点
金融危机下,企业在关闭高成本生产线的同时,将工厂移至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以获取成本上的优势。跨国公司为追求中国相对低价的智力资本,纷纷将研发中心迁至中国。
有数据为证。2009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以及美国商会对全球多家跨国公司的一些相关调研显示,全球FDI(国际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区位,选择中国的占到了80%以上,许多跨国公司将中国列为全球投资的第一选择。
“跨国公司在震荡中发现了哪个地方更重要,在危机中准确选择未来发展的基地。”王志乐接受采访时指出,许多跨国公司在具体行动上,对中国坚持不放。通用汽车在美国已经申请破产保护,在中国却坚持每年10亿美元投资不变。其他类似表态的公司也非常多。
“他们在中国的做法,我觉得是他们对全球化的重新思考。他们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基地,作为其全球发展的未来突破点。相对全球来说,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裁员减产是最小的,或者说比较小的。此外,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仍保持项目,也有一些公司逆势上扬。据我所知,诺华制药在中国还要投资研发中心,思科前年就制定了在中国投资160亿美元的发展规划。”
“然而,也有一些企业在中国力不从心,经营的不太好或者打不开局面,也会撤离中国。总之,跨国公司的战略布局是根据其全球化战略中的具体情况调整的。”王志乐补充说。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