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全球化
王志乐坦言,有人以为金融危机是全球化带来的灾祸,其实这是不对的。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是全球产业的出现,是全球吸纳和配置资源。真正造成金融危机的不是全球化,而是全球化过程中缺乏的一种跨越国界的、全球的协调监管机制。
王志乐说,跨国公司坚持全球化,普遍反对保护主义,因为他们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好处。世界500强1994年赢利3000亿美元,平均每家6亿美元;2007年赢利1.6万亿美元,平均每家32亿美元。跨国公司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他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把生产要素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因此,他们是不会轻易往后退的。
调查发现,跨国公司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整体上比较客观,不会因为金融危机就否定前几年的全球化。他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态度不是要退回来,而是要求别的国家积极配合,进一步扩大开放,继续全球化。
“这是他们应对危机的主调,这一点比较重要,如果应对的主调发生偏差,仅有一些应对措施是不行的。”王志乐强调。
组织结构调整
在全球化经济下,各个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跨国公司为及时应对各个方面的情况就应该及时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快速应对各个方面的情况。
王志乐指出,过去,跨国公司在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不同的项目。金融危机来了以后,他们意识到对不同项目的分散的管理体制不行,要整合成一个集团。以前的海外部力量不够强大,现在要变成全球网络架构。
此外,分析人士还指出,随着跨国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税收成本也逐渐成为企业集团的一项重要负担。由于世界各地的税收政策的不同,以及全球资本流动税收负担的多样化,因此企业在调整组织结构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在整体上降低企业集团的税负和运营成本。这不仅包括组织建立地域的选择,而且还包括是采用分公司还是子公司的组织形式来建立下级公司,以及是否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变换相应的组织形式,以组成更为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为降低税负,减小企业组织成本,未来将会出现更多样化的组织结构。
加强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用以处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安排。跨国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健全整个公司的治理结构,积极引入独立董事,优化董事结构,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的水平。
金融危机中,一大批企业走向了倒闭破产。究其原因,与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无关系。公司治理缺陷为跨国公司应对应融危机敲响了警钟。
“破产的企业,公司治理大多是不健全的。”社科院政治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鲁桐研究员接受《国企》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着力解决。
一是风险控制虽然有框架,但重视不够。公司治理应重点关注风险控制,即企业内控要系统化,要从硬件到软件以及人员上进行梳理。
二是高管薪酬如何决定是一个大问题。有些高管因为战略失误在金融危机中闯了大祸,其薪酬却在不断上涨。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很不公平。此外,政府还不得不用纳税人的钱为部分高管错误的战略买单。其实,薪酬不是职业经理人自己决定的,而是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定。不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也有可能沆瀣一气。薪酬决定机制如何更合理,谁来制定成为一个问题。
三是更加强调董事会的作用。公司运营的一切责任最终都要归结到董事会上。董事会要引领公司朝着大的方向走,避免经营风险,实现平稳经营。目前,董事受托责任欠缺,执行不力。专业委员会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值得怀疑。如果董事勤勉工作,重大决定细心充分论证,相信就不会有大的战略错误发生。
本土化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全球业务的不断扩张,企业领导人才的国际间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公司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譬如所派人员环境适应成本、语言和文化交流成本、决策制定和执行的信息搜寻成本以及巨额的“异地津贴”等,减少了公司的利润、降低公司在当地的竞争力,也不利于当地人才的成长和接替。
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实施人才本土化。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让熟悉当地市场的本土人才提高公司的危机应对能力,从而带领当地子公司快速走出危机。
业内专家表示,此次金融危机将加速跨国公司本土化进程。因为越是本土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绩就越显著,如英特尔、百事可乐、肯德基等。企业要想在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不真正与中国市场融为一体是不行的。由此,跨国公司本土化进程会加快,这是形势所需,也是自身所需。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