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段传敏:中国民企扩张的难题
来源:网易财经  更新时间:2009/7/15 10:55:57   
>> 相关新闻链接
·发展本地领导力是全球化竞争的关键─访英格索兰 ·全球化,来自古普塔的忠告
·富士康副总裁:乱世中不变革就倒掉 ·中小企业融资难:表在贷款不足根在体制缺陷
·企业扩张的产业定位 ·杨思卓:管理不仅要相生还要相克
·中小企业战略常见问题及案例分析 ·银行"垒大户" 对中小企业形成"挤出效应"
·李荣融:国企一旦破产 国资委一定不伸救手 ·民营企业的管理五大误区

    与中国国有大型企业“走出去”并瞄准世界资源性公司的战略相比,中国民企今年以来也开始密集“走出去”。这个“走出去”,却是一条迥异的道路——它们盯上了具有历史但有些“年老色衰”的国外品牌。

    与中国国有企业频频溢价收购、但在海外普遍遭遇的有色眼镜扫描、质疑和否决的情形相比,这些民企似乎轻易而举地获得了被并购方及所在国家的鲜花和掌声。

    但在国内,它们的并购行为却面临着巨大的国内舆论质疑压力。甚至,事情本身的曝光令企业在收获巨大知名度的同时,也存在被过度曝光“捧杀”的风险。

    目前,最令人们关注的是四川腾中重工对美国悍马品牌的意向收购,以及温州、广州两家民企对法国皮尔"卡丹品牌的意向收购。

    一个是代表美国过度主义消费精神的符号性品牌,一个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门打开时遇到的第一位西方服装设计师的名字(后来便理所当然地被国人视为国际顶级奢侈的时尚品牌)。

    所以,笔者怀疑,正如中国游客到海外景点首先要标志性景点留张影的心态,中国民企对标志性品牌的情结几乎是伴随着个人成长一步步深化的,而对其的占有有时不是因为基于内心的真正需要,或者说并不符合商业逻辑,而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多么“牛逼”。

    从过去的发生在一些民企(像欧亚农业、德隆、格林柯尔)的发展历史看,这种收购的曝光对一直韬光养晦、有幸成为深海鲨鱼的一些民企来说并非好消息。事实上,有消息指,当收购行为曝光后,有关涉事企业却更选择三缄其口,因为很多政府部门开始过来“考察调研”了。

    但是,如果企业连这一关都通不过,怎么可能长久屹立在国际媒体舞台?

    警惕“一鸣惊人”策略

    现在中国500强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只有联想一家,有企业家指这足以说明中国民营企业在中国弱势地位依然没有改变。

    这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相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以及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不但在经济基础上、还在政治地位上有了相当的提升。尤其是目前迷漫在中国上空的重商文化和各地政府的GDP崇拜,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滋生的腐败,都使民营企业的成长有了肥沃的土壤——他们可以绕开一些制度规则的明文限制。

    甚至有专家调侃地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在中国各地,没有用资本买不到的东西。

    但这也造就了许多民营企业的“原罪”现象,因为如果严格的法令,缺乏金融服务机构支持的大多数草根型民营企业将难以在不完善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所以,人们常常看到,一些民营企业善于利用政府官员壮大自己(他们必须有丰富的人脉及精明的关系处理),有的企业甚至将官员直接纳为麾下,因为这些官员有丰富的政界关系,可以轻易“搞定”很多人无法搞定的事情,甚至明目张胆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

    这就是很多企业固然高速成长,造就很多的企业帝国,但不愿意曝光的原因。而那些媒体曝光的一些富豪很多成为阶下囚的无数案例更加深了一些民营老板对韬光养晦原则的坚持。所以,对媒体的敬而远之成为一种潜意识,埋头扩张。

    甚至,对于企业的赞扬文章也会令品牌管理负责人心惊肉跳,前不久,南方某杂志“正面”报道了一个广东家电企业的二号领导人,却引起品牌管理总监的不满,认为没有“打招呼”,对媒体的报道似乎敏感到神经质的地步。

    连规模数百亿的上市公司都如此,何况那些才几亿几十亿的民企了。

    但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就必须面对媒体的,并购和上市就必须面对媒体。这方面,韬光养晦的民营企业由于一直没有受过“训练”,思想便显得单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一搞就动静特大,雷霆万均,山河动容,一朝成名天下知。



责任编辑:cprpy
[1] [2]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