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绝大多数中国公司没有实施全球化战略,但是全球竞争无所不在,就算是一个社区小卖部也会和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跨国公司存在竞争。而对于一个积极准备参与全球竞争的公司来说,机会和风险并存,用在《商业周刊》“顶尖商学院指南”中被评选为“杰出教授”的阿尼尔K.古普塔(Anil K. Gupta)的话说是一把“双刃剑”,不恰当的全球化会给公司带来灭顶之灾。公司的全球化如何定义?古普塔教授给出了四个维度—市场份额的全球化、供应链的全球化、资本金基础的全球化和集体思维方式的全球化。至于一个具体公司该如何制定和执行其全球化战略,古普塔教授在他著名的《称雄全球之路》一书中,有极为详尽的分析。本刊就中国公司的全球化困境采访了古普塔教授。
管理学家:为什么一些中国公司在全球化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问题?
古普塔:全球化对一些公司的管理能力是一个挑战,公司全球布局不等于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如果公司的全球布局不能带来全球竞争优势,那么这样的全球化对公司来说就成了一种负担。绝大多数中国公司暂时还不具备全球化的能力,尤其是它们的领导者并不具备全球思维和管理跨国公司的能力,盲目全球的化后果不会乐观。我们可以拿中国公司和印度公司做一个比较,就能发现一些问题。像印度的塔塔公司,尽管它管理跨国公司也会遇到一些障碍,但是进步却很大。和中国公司的管理者相比,印度的高管能够直接阅读英文,这让他们更容易深入地理解西方人的文化、想法和需求。直接阅读英文对中国公司高管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他们在商业上,往往只能了解其大概,很难深入细节。另外,印度社会的多样性,远远大于中国,可以说印度公司的管理者从小就受到了处理跨文化方面问题的培训。如果把单一的意志强加于印度人身上,那印度就会四分五裂,因此,印度公司的管理者比中国人更加擅长管理多样性。还有,印度公司管理的领导者有更强的能力来管理扁平式组织,而中国领导者更擅长管理垂直式组织。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成功的全球性组织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印度除了塔塔之外,至少还有15家公司在西欧和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收购,没有一个是失败的。
管理学家:你对中国公司的忠告?
古普塔:中国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最高端的组织能力。我想几年以后,一些中国大公司是不是可以聘请从海外归国的华人来管理?他们是华人,对中国公司如何运作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了解,而且在海外他们做过西方公司比较高层的管理职位,所以他们知道西方人是如何思考的,如何与西方人打交道,同时,他们也具备管理多样性的能力和管理扁平组织的能力。当然他们对中国的公司政治的了解可能会相对欠缺,不过,我认为中国国有公司的高管应该让这些人来做,让海外华人发挥作用,这是我希望看到的。
中国政府的态度是什么?国有公司私有化的速度会有多快?我不清楚。只要中国政府在这些公司中拥有非常高的股权的话,这些公司去海外收购,仍然会面临着种种政治障碍。联想是一个私有化还可以的公司,阿里巴巴和李宁则是私有化比较彻底的公司,它们如果去海外收购,是不会有任何政治问题的,如果宝钢去海外收购,肯定会遇到政治上的障碍。
另外,管理多样性和管理水平组织的能力,作为一种技能,需要通过经验学习来积累经验,它们是买不到的,所以,我建议中国公司可以先从小的收购做起,不断地学习,然后再来做大规模的收购。塔塔之所以能够做很大的收购,是因为它也是从小的收购开始做的,它现在能收购大公司,而且整合得也很好。
再说,工商银行收购了南非标准银行约20%的股份,中铝集团收购了力拓约20%的股份(编者注:中铝收购力拓20%股份案已失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都是好的投资,但它无法帮助中国公司打造组织能力。你拥有一个公司20%的股份,你并没有控制权,你只是一个观察者,你并不是公司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光看是学不会驾驶帆船的。所以,在组织能力的打造方面,我认为更好更快速的方式,就是收购一家小银行100%的股份,而不是收购大银行10%的股份。
管理学家:从观察者到控制者,中国公司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古普塔:这要看发改委和国资委有没有意识到刚才那个问题的重要性,如果问题受重视,那么将来在中国公司进行海外并购时,就会鼓励它们先去收购一些小公司100%的股权,而不是收购大公司的一点点股权。而发改委、国资委什么时候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如果它们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我想它们会主动建立一个学习机制,并让这些中国公司做海外并购的所有者,而不是观察者。中国公司做了所有者之后,不能把买来的公司拆了搬回中国,然后在中国生产、出口,这不是学习。你在海外购买一家公司,就要在当地运作这个公司,五年以后,你就会学到很多东西。就像塔塔,五年收购一个公司,学了一些经验,然后再收购别的公司,再过五年再继续收购。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