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这样一个副市长和秘书,讲话稿都要去抄袭。抄袭已经成为一种压倒性的风气。这种风气是这样的猛烈,以至于我们的科学实验,都已经不独立做实验了,而是把别人的实验克隆过来了事。至于我们的企业,那更是家常便饭,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
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机会非常多。我们的企业按耐不住迅速扩大规模、赚取利润的雄心,哪里还能专注自己的领域进行创造?许多企业家一不小心做大了以后,什么赚钱做什么,开始横跨许多行业,最后干脆做起了投资。什么赚钱做什么,什么方式来钱快就怎么做,甚至出现了一线企业纷纷参与毒牛奶这样的营生。贪大求名,扭曲了多少人的心智!一种弥漫开来的浮躁,使得“安心、精进”成为一种罕见现象!
现在企业的董事长和CEO,遇到问题,会自然而然地把问题交给他的团队。团队接到指令后,就会启动团队的机器,开始广泛去寻找。会想到以前积累的方法,会直接上网上去下载,或会想到找咨询公司给提供咨询报告。对公司运营完全隔膜的咨询公司,接到这个订单后,他们会去找以前的工作案底,会去找其他公司的问题借鉴,会去找一般的操作方式。这些不懂企业运作的项目人员,却能够在一个格式化的框架内,添加上这个公司运作所需要的信息。最后,公司老板再依据这些二手材料,作出英明决断。没有人再耗神费力去进行独立观察和独立思考了,这种剪刀加浆糊的思维范式已经泛滥成灾。
真正的危机是人们停止了独立观察和独立思考。我们的脑子已经被二手货充斥不能辨东西南北了。我们的习惯和一系列成见,已经形成一座座大山,把我们的心智给压扁了,难以轻松自如地看待事物了。庞大的架构,曾经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东西,却让我们失去了捕捉机会的敏锐。一种惰性的病变已经侵袭了我们的肢体。
真想大呼一声:回来吧,独立观察和独立思考!回来吧,中国人和中国企业的个性!回来吧,中国企业人的承当!
别一味追求数一数二
金融危机让人们对许多流行的企业理论进行反思。比如有一种理论在中国很流行: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可是,危机一来,做标准的华尔街投行整体到下,做品牌的通用汽车濒临倒闭的边缘,做产品的苹果则红红火火。在中国有着同样的故事。做标准的唐氏兄弟早就不见了踪影,做品牌的蒙牛产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资金链紧绷,做产品的三元牛奶无论怎么扩张生产线产品就是供不应求。
当一个公司,真正像苹果公司那样专注于细小物件的创造了,也就给世界创造了惊喜和美感,供应链、品牌、资金也就开始向这个公司汇融了,公司规模和影响力也就跟着扩展开了。
中国30年经济高速增长,干什么都赚钱,已经毒化了一些企业家的意识。“数一数二”、做强做大这样的理论,最容易打动他们的神经。于是,他们为着一个宏大的目标,每时每刻都处于紧张之中。要“数一数二”,就要多启用资本杠杆,就要花巨资去砸广告,就要去编织一个个宏大的概念,就要去塑造一系列的概念传奇(蒙牛的“特仑苏”),而那些老老实实做企业、做产品的人,则被看成是“小农意识”,视野不开阔。
“数一数二”的理论,被国内以讹传讹,说成是杰克·韦尔奇的理论。韦尔奇则不厌其烦地在他的自传中喊冤:数一数二,只是他刚接手GE时的权宜之计。当时GE的规模过于庞杂,官僚体系则都为维护本部门的利益而“据理力争”。韦尔奇不得不祭起“数一数二”的旗帜,把那些臃肿的部分砍掉。可是当企业进入正常状态,不把细小的环节做精,不把细小的事物做细,也就没有了做企业的味道。可以说,人们一味追求高增长、高速度、高消费,一味做大做强,是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日本真正的强大,是能够安心于一个一个的小生意,安心于一个一个的小物件,找到精进、追求极致的平台。日本人可以把喝茶做成茶道,可以把击剑、拳术做成剑道或柔道,可以把军队做成武士道,可以有“花道”、“书道”、“水饺道”。可以把一个小营生做成艺术和禅。而在禅的发源地中国,则没有时间和资源去精益求精。我们的机会太多了,要想出人头地,就要比别人有更加宏大的计划和驾驭更大规模的资源。由此带来的一种文化意识,对我们子孙后代的文化心理塑造,都有很强的负面影响。
我宁愿相信,数一数二只是副产品,不是一个公司应该锁定的目标。你一旦以它为目标,也就本末倒置了。这一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地头力”,一种凭借专注于细小事物形成一个强大的“场”,促使企业也中每一个人去头拱地解决现实问题。地头力不是理论,而是现实中企业家在一个个细小事物中头拱地创造的写照。
20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写了一本轰动一时的书——《小的是美好的》,开卷引用甘地的话点破主题:“地球提供的物质财富可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舒马赫认为,我们这一代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相信生产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眩目的科技成就更加剧了人类的幻觉,以为自己拥有无限能力。实际上,相对于大而无当的扩张,不计后果的掠夺性发展,小带给我们的感觉会更加美好。在他看来,资源密集型的大型化生产导致经济效益降低,贫国与富国的差距拉大,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人应当超越对“大”的盲目追求,提倡小型机构、适当规模、中间技术等等。《小的是美好的》出版后,影响很大,6年内重印了12次。舒马赫有着非常坚定的信仰:在这个世界上,红的不是好的,蓝的不是好的,绿的不是好的,只有小的是美好的。小需要关照,小可以成长,小可以灵动,小充满生机。而大,易滋长官僚气息,易掩盖罪恶。可以说,舒马赫在书中讨论的问题,切中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要害。
当一个公司的每一个业务现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地头力,都能一刻接一刻地追求极致和精进了,这个公司就是最强大的公司;当一个国家的每一个企业,都有独一无二的地头力,都能一刻接一刻地追求极致和精进了,这个国家就是最强大的国家了。
我研究了一系列企业案例,得到的如下初步结论:
大危机是我们回归经营管理本真的契机,我们需要回到客户真实需求点,回到员工的现场开拓力,深耕细作,降本增效,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浪费,增强盈利能力。这时,重要的不是整合多大规模的资源,甚至也不是制定出整体的转型战略,重要的是别那么浮躁,别那么雄心万丈,而是安心于做好每一件事,凝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承当起一刻接一刻地精进,就一定可以开发出生活这个巨大的、生生不息的矿脉。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