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理想目标是,到2020年城镇居民住房达到‘初步改善’水平。”在昨日举行的高峰论坛上,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做了题为《2010年房地产新政解读》的主题演讲。
陈淮表示,买得起房是一个衡量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达到这个目标需要20到30年的艰苦努力。
■哪里有“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
“很高兴来到石家庄这座美丽的城市。”话锋一转,陈淮就将话题引向了楼市调控新政。“其实中国的房地产也好,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政策也好,没有领导和专家说的那么严峻和严酷,哪里有‘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我们采取了停止市场交易的方式吗?在国务院10号的文件中,主体的部分是鼓励房地产发展。”
在陈淮看来,我国房地产发展首先体现在“四个不停步”。第一,中国的城市化不停步。我们想不想成为世界的一流强国?我们想不想让中国老百姓过上全面小康的日子、中等发达国家的日子?我们想不想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问题?我们想不想克服中国自然禀赋给我们的现实,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环境的友好?“我们所希望的所有这些事儿只有一服药解决问题,那就是城市化进程。”陈淮说,我们的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已经从过去十年以沿海特大城市为中心,进一步转向二三线城市、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中国的城市化不会停步。
第二,中国的老百姓住房改善的速度和规模不会停步。我们过去一些年的房子的发展是天下无敌的,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朝代,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盖这么多房子。2009年中国城镇化持有住房总面积(不算政府办公楼、五星级宾馆、大型体育场馆等)纯住宅131亿平方米,我们用了不到20年时间,我们现有的城镇住房面积是26年前的26.5倍,但是我们城镇居民总体居住水平也不过刚刚走到脱困阶段的水平。到2009年末城镇以130亿平方米除以6.2亿城镇人口,人均不过2.5平方米,户均不过60平方米。按照2007年末,国务院24号文件所规定的廉租房5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是60平方米,满足基本住房需求我们才刚刚完成这个阶段,我们还刚刚开始走到适度改善的阶段,我们不会停步,而是方兴未艾。
第三,让老百姓拥有资产。我们正在鼓励大多数人成为有产者,这个脚步决不会就此停步。“实际上如果大家仔细读一下十号文件,明明确确的一层含义就是把那些限制的存量房给动员到市场中来。”陈淮接着说,增加供给是这一轮政策中前所未有的,也是最大特点之一。
■中国需20至30年实现让民众“买得起房”
“大家常说什么叫买得起房这件事,我们认为买得起房是一个衡量全面小康社会重要的标志。”陈淮说,达到这个目标需要20到30年的艰苦努力。
陈淮接着用数据表明,我国在过去10年到20年建了更多的住房。“1999年以来这10年中,中国的城镇建了7000万套住房,我们到09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总数才不过是2。1亿户,6.2亿人,也就是说过去建的房子相当于家庭总户数的1/3,了不起!”他说,但是同一组数据我们也容易解读出,每年每百户家庭只能有3-4户改善,搬到新房去。“别说把房价降到7成人都买得起,房子就是不要钱,4套房子也变不成70套,我们就得要解决一个问题,哪3到4户先改善?”陈淮认为,这就是房产调控政策的第3个特点,我们让那些住房困难的低端群体优先改善,让那些迫切需要结婚、娶媳妇的年轻人有条件率先改善,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一套政策中土地供应明确扩张的情况下,仍然有7成的土地用于4种或5种保障性住房。
陈淮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可能会有一定的波动,这个波动是合理、健康的,是把那些在短期内推动价格异常走势的一些非健康因素剔除出去必不可少的措施。“如果说在过去10年里中国城市化的重心是沿海特大城市,这是有历史特殊原因的。”陈淮说,北京开奥运会,上海正在开世博会,过两天广州还要开亚运会,这些迫使我们不得不在过去十年里头把城市建设、城市化的重心放在了沿海特大城市,这些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石家庄,以及河北的二、三线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差距拉大了,人口向沿海城市流动过度集中了,导致这些地方房价出现异常波动。
陈淮最后说,中国老百姓的住房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但是我刚才说我们需要一个20到30年的周期,我们现在盖的房子不是太多,而是仍然远远不够。”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