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鲁尔区将以欧盟授予的“欧洲文化首都”称号被世人记住。这个拥有53个城市、530万居民的欧洲最大城市群,将在整整一年时间里奉献上千场文化活动,预计将吸引来自全球的500万观众。
为期一年的活动,也将成为鲁尔区展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佳舞台。自上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用了50年时间,从一个没落工业区转变成为现代化文化都市群。科隆、波恩、杜塞尔多夫、埃森、杜伊斯堡、多特蒙德,这些鲁尔区响当当的名字,50年后都以崭新的面目示人。
在鲁尔区重镇杜塞尔多夫市中心依然矗立着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的总部大楼,却已没有钢花四溅,它背后的天空也由灰转蓝,脚底的莱茵河已由浊变清。与蒂森-克虏伯大楼并立的则是鳞次栉比的电信区、金融区、媒体区等楼群,这些新兴经济支柱拥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那就是“无烟”。
而且,如今杜塞尔多夫已成为可与巴黎、米兰、伦敦媲美的欧洲第四大时尚中心。这里每年春秋季举行的时装展、美容展美轮美奂,市中心的国王大道当之无愧是顶级服装品牌的购物天堂。莱茵河畔设计奇特的十几栋建筑里,更是聚集了上千家服装设计和广告策划公司,它们正是这个新兴时尚中心的制造者。
杜塞尔多夫仅是鲁尔区悠然转身的一个缩影。如今在鲁尔区,一条“工业文化游览路线”更让人领略到了工业遗迹巨大的“剩余价值”。波鸿市昔日的钢铁厂被改造成世纪剧院。奥伯豪森市的天然气储备厂内,一个高近120米、直径近70米的巨型天然气储存库被就地改造成展览馆,展品从科技、体育到现代艺术,五花八门,每年吸引观众10万以上。
“文化鲁尔”体现出这一老煤钢基地向“思想沃土”的转变。鲁尔区直到1962年才建起第一所大学——波鸿鲁尔大学,但此后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里成为欧洲大学最密集的经济区。特别是各大学与企业联手成立“技术转化中心”,孕育着一家家新兴企业,一个个新兴产品。如今鲁尔区拥有200座博物馆、120家剧院、100个音乐厅和250个文化节等,“欧洲文化首都”并非虚名。
50年来鲁尔区成功转型离不开政府精心规划。早在上世纪60年代,北威州政府就出台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核心思路是“抓大放小”,关闭小煤矿,发展大煤矿。上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后,鲁尔区又开始了由重工业向新兴无烟工业和服务业的系统性结构调整。80年代,政府继续推动城市结构改造,昔日矿区和厂房变身为城市景观。
90年代后,工业区位竞争成为政府规划的主导思想,鲁尔区内不同城市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各自的优势行业。到如今,区内已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比如多特蒙德依托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发展软件业,杜伊斯堡发挥港口优势打造贸易中心,埃森市则凭借广阔森林和湖泊成为休闲和服务中心。
鲁尔区成功转型是全世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典范,是全人类的财富,值得借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