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营业部。 中新社发 任卫红 摄
投资不到8万元,18年后收获超过200万,这一次资本市场眷顾的是中国平安的1.9万持股员工,这些股份18年间整整涨了近26倍。谁曾想到,当初很多平安员工几乎是被“摊派”而认股的。
但平安“造富”的美妙过程并不是资本市场的全部,更多持有内部职工股的投资者,在苦等了10年、20年后却难以盼到企业上市带来的惊人财富增值,甚至于出现持股公司破了产,自己的投资全部打水漂的尴尬现象。
人均可套现200万元 马明哲可套现7亿元
3月1日,随着平安迈入全流通,持股的1.9万名平安员工所持有的逾400亿元财富即将兑现,其人均可套现金额已超过200万元。
中国平安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经济特区推行员工持股的试点单位。此波解禁股涉及的新豪时、景傲实业、江南实业这三家公司正是平安员工及高管合股基金公司,分别持有中国平安5.3%、4.51%、1.89%的股权。新豪时和景傲实业为平安员工持股平台,江南实业则主要为平安高管持股平台,最后一批员工认购大概在1997年、1998年间。
根据公告,3月1日起由三家职工持股公司持有的8.6亿股将进入流通时代,这些股票可在五年内分批减持。
据知情人士透露,绝大多数员工持有成本非常低,约1.76元/股,持股成本总共约15亿元。而按照中国平安昨日A股收盘价46.58元计算,这8.6亿股目前的市值约达401亿元。平安员工最长持股时间18年,18年间,财富整整涨了近26倍。
平安16位高管及公司重要管理人员持有新豪时和景傲实业投资权益股份4.47%约0.32亿股中国平安股份,通过江南实业平安高管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持有0.88亿股解禁股,有望借此次减持套现55.9亿元。其中,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持有公司解禁股份0.16亿股,可以套现金额7.45亿元。
减持与股价非正相关 员工减持意愿不强
尽管存在巨大套利空间,但一位曾经在平安工作过的人士告诉记者,她认识的很多平安或曾在平安工作过的老员工都持有员工股,但都表示不会抛售股票套现,平安员工还是比较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的,目前的股价距离其预期应该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统计显示,目前来看,公司在减持当天或一段时间的股价表现与减持关系并不大,与公司基本面、当时市场的涨跌关系反而更大。如格力电器在2009年11月28日公告大股东珠海格力集团于2009年7月15日至11月27日累计出售1900多万股,但该股在公告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反而大涨6.34%,当天深证指数上涨4.74%。
相反的是,紫金矿业于2009年11月27日刊登陈发树等减持公告,该股当天即下挫7.66%,而当天深沪两市跌幅均逾2%。
深度透视
遍地内部职工股
上市希望渺茫
变身百万、千万富翁,近1.9万平安持股员工近似经历了一场“被暴富”的过程。
据了解,员工持股计划设立之初,因为对公司前景的担忧以及“离职后须退股”等条件,不少员工不愿意参与。据中国平安内部员工透露,公司一度把员工认股计划作为业务考核指标分派到各个分支机构。
平安员工是在经历了22年的持续发展和18年的波折等待后才得以修成“正果”。而更多持有内部职工股的投资者,在苦等了10年、20年后却难以盼到企业上市带来的惊人财富增值,甚至于等到持股公司破产。
曾经持有三星汽车内部职工股的股东刘先生昨日表示,十几年前,自己好不容易买到这家公司职工股票,却没想到这家公司经营不善,自己最后全部投资“打了水漂”。而广州的南方大厦、流花宾馆等,都出现过改制和内部职工股,不过,现在这些股票上市希望仍然渺茫。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像我现在买的5万块钱内部股,已经有7年了,恐怕再有7年也未必上市。”内地一家地区商业银行的王小姐对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