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正在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制高点之一。在这一举国共识下,传统文化、中国模式等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如何增强软实力方面,我们却存在不少误区。譬如那种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增强软实力的想法,其实大谬不然。软实力不是只要本土性内容丰富就一定具有竞争力,软实力之间的竞争和软实力的竞争力问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
传统文化被认为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然而,这样的软实力在世界上是否具有竞争力?如何才能具有竞争力?这个问题必须得到清晰的解答。否则,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就有可能陷入盲目。目前,我国软实力建设仍处于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回答上述问题尤为迫切。原因在于在起始阶段我们对软实力的建设选择的内容和方向还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还有较为宽裕的时间辨认清楚正确的方向。
首先,软实力资源和软实力竞争力是两码事,二者之间不能画上等号。我国的软实力资源不可谓不丰富,从马克思主义政治指导思想到儒家文化,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道路到当代中国影视传媒业的巨大发展都可以成为我国软实力建设的不竭源泉。然而,软实力竞争力则复杂得多,它必须是在把握时代大趋势,洞悉中国未来发展重点等前提下的有的放矢,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拿来”。
其次,提升软实力的竞争力必须把握好民族性和普适性的关系。有人说,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强调了只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才能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可。但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并非所有民族的都能走向世界。中国要建设软实力和提升软实力的竞争力就必须同时兼顾民族性和普适性。当下,中国的软实力建设须朝着更具普适性的方向努力。
第三,软实力竞争力的提升必须把握现实竞争复杂而丰富的内涵。软实力的意义在于它能在全球各种竞争场合中为本国加分,如同个人的人格和威望。为何有的国家虽小却能主导重要的国际议程?关键是该国的软实力具有竞争力。这促使我们关注软实力在竞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不能为此目标而努力,软实力的建设恐将失去内在动力,沦为繁荣各种文化的一种托辞而已.软实力不等于文化,只能用于欣赏或消费的文化不能被称为软实力.质言之,软实力是那种有助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具有慑服人心效果的全球政治方略。
软实力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但各家说法经常相矛盾。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问题在于对软实力的定义模糊不清。约瑟夫·奈把然实力看作一种能力,即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另一位美国学者斯拜克曼把民族同质性、社会综合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统统视为软力量。英国学者罗伯特·库伯则认为,合法性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然而,依据上诉定义只能引发大量关于软实力的泛泛而论,不免失之皮相,模糊了软实力原本出自国家间战略竞争的真实意图。因此,只有引入软实力的竞争力这一提法才能赋予其“动态与不断进化的竞争”视角,使我国的软实力建设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型。
提升软实力的竞争力没有简单的答案,这可能让很多关心软实力建设的人失望,但是为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国家软实力竞争优势理论,我们必须避开一些思维上的陷阱。思考和比较软实力的竞争力将丰富我们对软实力的认知。(张胜军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