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必须强身健骨——写在全国两会即将开幕之际
经过一年多艰苦努力,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雨中,中国经济又迎来一个关键时刻。如果说,2009年实现“保八”是中国在世界“反危机”战场上的一个局部胜利,那么,在2010年应对更大的挑战已是刻不容缓。
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特别强调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是2010年最根本、最艰巨的任务。从2009年的“保增长”到2010年的“促转变”,中国经济能否在新形势下平稳较快发展,将成为今年两会最重要的话题。
促转变的战略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这不是来自书本的教条,而是来自应对危机的“血与火的战场”。金融危机冲击到来时,我国沿海地区中小加工企业的惨重损失一度让人心惊。不少昔日机器轰鸣的厂子冷清了,不少以外销为主的企业产销量下降超过50%。经济学家们反思说,中国经济正患着“外需依赖症”。
当今世界,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以低端加工为主的制造环节利润最微薄,而前期的研发、设计,后期的营销和品牌管理,才是真正蕴含巨大利润的环节。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微笑理论”。在深圳,危机中最先倒掉的,正是那些对外依赖性过强的中小企业。它们一没技术,二没品牌,三无营销渠道,危机当头,想“转型”也来不及。“外向型经济”一失算,就可能滑向“依附型经济”。如果说,前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果,后者就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肿瘤。
心甘情愿给跨国公司打工,资源向外输出,利润让别人拿去,自己仅仅挣了份工钱,维持着温饱型的“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却还被人不断往头上扣“低价倾销”的帽子。这种“惨痛的经验”,呼唤我们要为生存和发展而战,要把“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再转变为“中国创造”,将“Made in China”廉价、粗加工、少附加值的形象改头换面,成为“Made for World”的高品质、高技术、赢得尊重的响当当的品牌。
“调结构”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迫切要求。身处国际分工低端位置,利润回流不足,资源输出过度,不但使得中国的劳动力无法变得“昂贵“起来,更导致“内需”长期不足,经济增长动力疲软,促进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有心无力。
很显然,把过于注重外资和出口拉动,转变为实施遏制两极分化、工业反哺农业、加速提升内需的战略,把过于关注GDP增幅的“数字经济”和“脂肪经济”转变为自主创新、推崇科技进步和环保的内涵型发展道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它决定着中国将最终发展成为创新型经济强国,而不是大而不强的“肥大国家”。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我们更加看清了当下的历史任务。一方面,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核心在于“基干企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能否挺起胸膛,并与前端的消费品、轻工业建立起密切的上下游联系,将中国经济整合成一个产业链完备、上下游畅通、产融结合顺畅的有机整体。中国经济只有走这条路,才能去掉肥肉,长出肌肉,血脉贯通,气力生长,从一个瘦弱青年,磨砺成为精干壮年。另一方面,通过“扩内需”、“促民生”的社会转型,培育和激发广大群众的潜在消费需求,把中国潜在市场资源和潜在购买力的“蛋糕”做大,给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持续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经过一轮刺激性的经济复苏之后,中国经济必须强身健骨!唯其如此,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复苏周期到来时,中国才能在实体产业振兴基础上,消除经济泡沫、扶助“三农”、增强社保、促进民生,最终实现让绝大多数人民满意,由“少数人先富”发展为“共同富裕”。(记者 众石)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