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寇国莹
在2010年的第一天,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将刚刚过去的2009年定义为“集团实施战略发展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里完成了“提升全球市场占有率及品牌推广与建设”,而这些工作是需要“应干几年才能完成的”任务。2009年即将收尾的时候,英利集团喜讯频传:11月20日,先是再次跻身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德勤评选的“2009年度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名单,后又荣获亚洲地区知名英文财经月刊《财资》杂志评选的“2009年度最具潜力中国企业”大奖。接下来,英利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中国经营报》进行的“2009中国海外上市公司竞争力”测评中获得“2009中国最具竞争力海外上市公司”称号。
对抗危机 英利名利双收
2009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但在这一年,英利名利双收。
去年,“0.69元事件”让英利名声大噪,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中国最大的光伏发电站示范项目——— 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在3月22日的开标,开标会上,国投华靖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公司的联合体,报出了第一阶段上网电价(含税)0.69元/千瓦时。
0.69元,在英利看来是不赚不赔的价格,在业界眼里,却是一个引发业内地震、颠覆格局的“超低价”,断然不可接受。此后,巨大的争议浪潮将英利推上了风口浪尖。业界谓之“0.69元事件”。
超低价并没有让英利中标但光伏发电市场化以这样的方式被推至决策层和普通公众面前。
其实,“0.69元事件”的意义并非仅仅如此,它的溢出效应就是英利借此声名远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企业知名度推广机会。
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同时,英利集团却逆势而上,加速扩产,全年实现太阳能电池组件销售540兆瓦,占全球光伏市场份额的10%。
除此之外,六九硅业试产成功、“熊猫”项目进展顺利、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评审、海外成功融资等一系列重头戏接连在英利上演,将英利成为了国内惟一拥有从硅料、多晶硅铸锭、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到光伏应用系统等完整产业链的光伏企业。
完整产业链打造行业标准
2009年底,六九硅业的成功试产将英利塑造成全球最具完整产业链的光伏企业,随后,英利人争取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成功,则将要打造中国人自己的行业标准。
1月15日,落户英利的重点实验室正式奠基。据了解实验室将采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依托英利集团完整的光伏产业链生产和技术模式,从事全产业链的晶体硅光伏材料、太阳电池与光伏组件、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及基础研究,打造世界级的光伏技术研究基地。该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光伏系统检测平台。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家级的太阳光伏平衡系统测试、研发、示范的公共研究中心,并力争成为国际权威的检验中心。
据了解,目前,无论是风电还是光电,国内都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而我国光伏产业没有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检测机构,造成市场不规范,企业间不正当竞争频出,市场相对混乱。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后,英利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能使产品抢占高端,而且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如果企业的标准能上升为行业标准,那我们的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就具有了压倒性的优势”,保定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韩占山在接受媒采访时表示。
用先进技术突破产能过剩
2009年是多事之秋。金融风暴肆虐全球,产能过剩的声音在国内也甚嚣尘上,方兴未艾的光伏产业一夜之间似乎危机重重。
众所周知,光伏产业是个“两头在外”的产业,尤其是产品,95%以上全部出口海外。2008年后半年以来,国际市场迅速萎缩,硅料和成品电池价格一落千丈,在历史最高点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数十个城市都在争相打造光伏产业园。到去年6月底,已有19家企业的多晶硅项目投产,产能达到3万吨/年,另有多家企业在建、扩建多晶硅项目,总规划产能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0万吨。这些产能若全能实现,将超过全球需求量的2倍。这就是产能过剩传言盛行的行业背景所在。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