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办“联想之星”这个班,只是打通科技产业化这条渠道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渠道中间还有若干个环节,要把整个这些环节完成才能得到转化的结果,这是非常艰巨困难的事,但是我看这其中已经没有死结了,所以就要背水一战,拼命做
对于“联想之星”,柳传志所谋的绝不仅仅是培训几位科学家这么简单。
在他决定重回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之前,唯一一个后顾之忧,就是“联想之星”CEO特训班能否做起来。
2009年1月,在中科院09工作会议联想学院专场上,柳传志以“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为题阐述了他对于“联想之星”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就是把‘联想之星’班和天使投资基金如何密切结合;第二,在院属单位内,形成一定数量的高质量高科技企业;第三,形成影响,加大和地方资金、企业的结合;第四,更大幅度地造成影响,形成科学院带动大学和全国科研院所观念的转变,推动转化工作大面积高水平地落实,这是我们最后想做的事。”
今天,中国最聪明的头脑都还禁锢在计划的堡垒里,他要把他们都解放出来。
在联想控股新的5年规划(2009年~2014年)中,直投业务的很大一块将是从“联想之星”中衍生出来的孵化器业务。柳传志计划在5年内至少投入3.5亿于此。“我们希望在联想之星中能发现重大价值的项目,几率虽然很小,但是毕竟我们办这个班对人、对项目有更深刻的了解,所以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机会。”柳传志说。
为此,柳传志督促着“联想之星”项目组尽快从“懵着打、想着打”过渡到“有战略地打”的阶段。
2009年9月16日,“联想之星”CEO特训班第二期开班,这次光各地报名的人数就有140人。
从第二期开始,联想之星有了三个明显的变化,第一,直投部门开始参与筛选项目;第二,参加培训的不再局限于中科院体系之内了,第二期30人中有10人来自中科院之外;第三,参加培训的人全部都已经成立了公司,且其中不乏收入数千万,甚至超亿元的公司,并且多数来自院外,而第一期学员的公司几乎全部处于初创期。
这其实也是中科院领导的意愿。出现不同类型的学员,让两种制度企业竞赛。一种是完全社会化、完全民营的,一种是体制内、股权关系复杂的公司,看谁能成长得更好。
熊振宏是北京爱科凯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家由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推荐的企业主要生产医用激光碎石机,熊本人也是做科研出身,还持有公司4项发明专利,但从任何角度看,他都与刚刚创业的科研人员有明显的区别。
1993年前,熊振宏在当时的电子部11所做了9年的科研工作,之后分别在两家美国公司3M和ADC工作3年和6年。和所有的科研人员一样,刚去外企时熊振宏还比较崇尚技术,后来就坚决要求做销售。2002年辞职时,他已经做到ADC的光纤产品部全国销售总监。
爱科凯能公司由熊振宏与孙云龙两人共同创建,孙云龙是美国一家知名电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在激光微细加工技术上有很强的技术积累,目前担任爱科凯能的董事长,经营则由熊振宏负责。产品则主要模仿国外技术,在性能不输于同类产品的同时,保持低价的竞争力。
“当时知道‘联想之星’这个事,我一定要争取到这个机会”。联想控股的一位投资经理知道他现在急着进行A轮融资。跟他面谈的时候,问他说如果不投你来不来?熊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来。”
熊振宏的确还有其他的困惑:“同是电子部11所出来的激光技术,为什么销售出身的高云峰能把大族激光搞成一个营收15亿的上市公司,而我的企业还不到2000万的规模。”在深圳,像大族激光、好易通、研祥智能这样的企业,都自称为“华为的学生”。
联想和华为,是中国第一代高科技企业的标杆。而在他们的“门徒”里面,有没有可能出现全面超越他们的企业呢?
7月15日,在“联想之星”第一期学员的结业仪式上,柳传志说:“我希望几年以后,在中国百强企业的领导人中能见到你们的名字;经过这个培训,你们能创办出超越联想的企业。”
科学家变成创业家,世界将会怎样?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