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究竟能教给他们什么?
直到2008年6月,招生已经接近尾声,此时王建庆还没有想明白这件事。她刚开始是按照商学院的模块化设计,即战略、财务、管理、营销等课程,柳传志听过汇报之后感觉不妥,但他并没有指出具体该如何修改。
王建庆曾是大学数学老师,1996年加入联想。她以前负责过联想管理学院的工作,在人力资源体系、企业文化建设和干部管理上拥有丰富的经验。
她找了5家被联想投资投过,最后取得成功的高科技公司进行深度访谈,“我就问他们最早的时候,你最发愁什么事?然后哪个阶段你发愁什么事?然后一个一个地问,问完了以后,把他们的东西归纳整理。”每家都有过非常痛苦的时候。科大讯飞的刘庆峰是学生创业,又是联想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因为是在其孵化期就过早进入,结果不得不从头教他怎么做管理,又反复调整商业模式。而另一家做锂电池的星恒科技,联想投资2003年投的,先后换过3任CEO,才步入正轨。
最终,项目组确定了一套按公司发展阶段进行教学的课程设计,将公司的发展分为:创办期、验证期、生存期、成长期、扩张期5个阶段,其中着重的又是前三个阶段。“对于高科技创业企业,验证期其实是最难的。就是验证我这个商业模式能不能走通,我的技术能不能被接受,卖出去的回报能不能覆盖掉成本,毛利够不够?”
在10次培训总共53节课里,每个内容都有针对性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面,CEO都有几个重要问题,其他问题虽然是所有的企业家都会问,但在这个阶段可能不重要,我就不把它穿到这个串里面来,所以我们把这种教学方式叫‘麻辣烫’,CEO就是串起每个阶段的棍。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创业者。”王建庆为此九易其稿。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所有的人都是打着仗来上学,都有自己的经验,然后集合在一起。有一个老师能够把经验系统总结起来,完全互动的教学相长,然后大家回去再接着打,就这样一个方式。跟任何一个军校都不一样。”
第一期学员入学的时候,每个学员都得撰写一份商业计划书:你的项目将来怎么产业化?
答案五花八门,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从各种网上找来的数据,说市场空间有多大,中国人口基数有多大,如果占了多少比例我们的规模就有多大。至于怎么达到那个“如果”,几乎没有人能讲明白这个过程,也不知道那个“如果”是怎么一步步推导出来的。
到毕业答辩的时候,每个学员还是要求重写这个计划书,写清楚自己的三年计划。答辩总共要用三天的时间,然后每一个答辩根据他这个项目所做的内容来请主评委。
这些评委就是上课的老师,除了两个是原来联想集团的高管以外,全部都来自联想投资。他们会针对这些产业化的思路“开炮”,告诉你还有什么没有想到,你这个模式还存在什么问题。
这群科学家能变成创业家吗?他们有创业的激情,但商业能力还严重不足。“这期学员中间真正具有市场感觉的,恐怕连一半还不到。”联想控股的投资经理周自强坦言。他也是“联想之星”第一期特训班的班主任。
科学家要变成创业家,他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把做事和做生意分开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