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而精”
“联想之星”班要尝试解决的就是培养CEO的问题。这个班以什么为重心,到底让学员学什么?第一点是观念转变,第二点是创业和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
2008年6月,刚刚创办苏州纳维科技公司不到一年的徐科听到了“联想之星”CEO特训班招生的消息。当时,他觉得自己没戏。因为其所在的苏州纳米研究所新建不久,也没什么名气。没想到,“联想之星”项目组的常务副组长梁青刚好从嘉兴看项目回来,顺便到苏州工业园转一下,于是就把他给“捞”着了。
徐科和他的纳维科技是当时项目组跑了全国11个城市、36个研究所,最后征集到的143个项目源之一。
2008年初,“联想之星”已经成为公司的重点工作。联想控股专门成立了以副总裁曹之江为组长的项目组,王建庆、梁青、周自强等共同负责筹备工作。
中科院是个相当庞大的机构,有11个分院、84个研究所、1所大学、2所学院,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与其相关的企业加起来有近3000家之多。但最初的招生并不顺利,“我们给全院的各个院所都发了通知,结果只收上来三份报名表”,王建庆说。她是联想投资的首席管理顾问,“联想之星”一期的总教务长。项目组不得不改变策略,四面出击。
入围的项目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成熟度。“本身是过了实验室小试甚至是中试,过了小试意味着技术本身是成立的,而过了中试就是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了,甚至已经有一些成品,经过客户检验适应的。”王建庆说。
接着,联想投资的投资经理们和外部专家顾问开始介入进来,根据“事在先人为重”的原则,判断项目的应用前景和市场空间,基本会圈定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环境工程、生物医药等几个朝阳行业。然后看项目中有没有人愿意牵头出来创业。经过这两轮深入调研后,143个项目最后只剩下34个可以进入面试环节。
“人的方面,我们强调两点,一是他有没有很强的愿望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做成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动机死拉活拽都没用;二是看这个人能不能跟别人合作,如果这个人没有心胸,不能改变自我,没有学习改变的能力,那他就很难把企业做大。”柳传志说。
中科院化学所的学员宋延林清楚记得,在最后的面试中,柳传志只提了一个问题:“你是不是真的想创业?”
相当一批项目被淘汰掉。原因就在于:科学家在幕后坐镇,学生来当公司CEO,操纵大局的人并不愿现身前台。“这个事到后来一定是行不通的,我们在这方面有过多次的教训。”柳传志将之称为“最可怕的方式”,但这恰恰也是科学家办企业最常见的方式。
最后通过的30名学员,基本上集中在30~45岁之间,除了2人来自与中科院合作的企业,其他都是博导。有18个学员创办了企业,另外12个是课题组的负责人。这恐怕是中国平均智商最高的一群创业者。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