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在主流宏观经济学那里,通货膨胀其实早已和CPI变成同一个词。通货膨胀不再能真实反映当前货币购买力的变化,而只反映消费物价的变动,这个词已经失去其经济学的原本意义。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说,宏观经济学是伪科学,而宏观经济学中的通货膨胀概念,就是伪科学的重要部分。青年学者陈青蓝特为网易财经网友撰文,详析通货膨胀的原本意义。
陈青蓝 (青年经济学者)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笑话。
国家统计局1月21日发布了2009年国民经济宏观统计数据,GDP增长8.7%,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
这个数字完全和普通老百姓的切身体验不相干,以至于网上质疑声一片。细看统计局CPI篮子里的商品:
八大类商品价格四涨四落:烟酒及用品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2%,食品上涨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2%;居住下降3.6%,交通和通信下降2.4%,衣着下降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7%。居民消费价格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12月份上涨1.9%。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12月份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9%;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2%。(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
每一个去超市买菜的主妇都知道,2009年“食品价格上涨0.7%、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上涨0.2%”是不可能的,蔬菜、肉类、大米、食用油等等,比一年前贵了至少有30%以上。每个去餐馆吃过饭的人都知道,餐馆里的菜都涨了至少30%,甚至可能达到50%以上,在北京,最普通的小餐馆里已经很难看到十几元价位的炒菜,普遍价位都已经到了二十多元、三十多元的档次,而在一年前,十几元价位的炒菜仍是主流。开车的朋友都知道,汽油价格现在是历史最高,比一年前涨了足有20%。电价、煤价、水价都在应声而涨......
我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的CPI篮子里放的都是哪些商品,这可能是国家机密,我等小民不得与闻,但我知道那一定是一些我们老百姓买不到的东西。有时候,真的羡慕统计局的同志,他们都能够买到不断降价的商品,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我想如果统计局开展一项业务:帮人代购商品,从中收取一点代购服务费,那一定会生意兴隆。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能买到降价货,也是一种商机,统计局的同志完全有资格挣这笔钱。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如果不能反映居民的实际消费价格涨跌情况,我不知道这个数字还有什么意义。
不过,今天我并不只是想就这个数字发牢骚,而是想说另一个问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姑且承认统计局的数字是正确的,是真实价格的反映。我要说的是,即便统计局的数字是正确的,这个CPI的数字也没有太多意义。
很多经济学家和官员把这个CPI数字看得非常重要,在他们脑子里,这个数字和另一个概念“通货膨胀”是可以划等号的。经济学家在构建自己的理论、官员在制定政策的时候都唯CPI马首是瞻,CPI数字高了,超过3%了,就认为是通胀来了,于是手忙脚乱地收缩信贷;如果没超过3%,就认为没有通胀,甚至认为是通货紧缩,于是就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很荒唐的。
把CPI当作通货膨胀指数,结果就是理论在现实面前没有解释力。2009年,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从全国范围看,房地产价格上涨了30%,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房价普遍上涨50-80%,有的地段的房价上涨一倍以上。很多专家对这个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杜撰出“通胀预期”这样一个不知所云的概念。CPI篮子里面没有房价,于是就出现CPI下行、房价飙升的奇怪景象,对这样奇怪的景象不知道怎么解释,就只好“创新”一下,说是“通胀预期”。其实,我们只要不拘泥于“CPI=通胀”的框框,就知道,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通胀预期”,而就是真实的通货膨胀的反映。房价飙升本身就已经向我们清楚地显示通货膨胀已经来了。
责任编辑:cprpw